银行与稳定币:一场动摇金融根基的世纪对决
银行,这个金融市场最古老的玩家,曾被视为不可撼动的金融"巨无霸"——我相信这曾是所有人的共识。它们就像城市里的老牌贵族,掌控着存款、贷款和财富管理的话语权。两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新兴力量真正挑战过它们的统治地位。但随着稳定币的崛起,银行第一次感受到区块链正在"挖它们的墙角"。
当前的局面像极了一出舞台剧:一边是西装革履的银行家们手持游说文件,在华盛顿的听证室里高声疾呼;另一边则是技术资本加持的新区块链精英和稳定币发行方,正在改写金融生存法则。而《GENIUS法案》的出台,就像导演突然扔下一颗"炸弹",将矛盾彻底摆上台面。
银行焦虑的源头:GENIUS法案解读
这部在美国生效不足一个月的法律,本意是给稳定币市场的"野蛮生长"套上缰绳。它要求稳定币必须由高流动性安全资产支持,尤其是短期美国国债。表面看这是保护投资者,防止"空气币"暴雷。但实际上,这也为稳定币扩张打开了闸门。
按照渣打银行和美国财长贝森特的预测,在GENIUS法案框架下,2028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飙升至2万亿美元。某种意义上,稳定币正从"投机玩具"变身"美国财政部VIP买家"。
逻辑简单而粗暴:稳定币发行方吸收美元资金,倾注到美债中,赚取利息收入。
问题在哪?这套模式直接动了银行的奶酪。
银行的恐惧:根基正在被侵蚀
当52家银行、游说团体和消费者组织联名致信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要求修订GENIUS法案时,他们的诉求很直白:别在我们的地盘边缘化我们。
银行最怕的是存款外流。在传统金融金字塔里,银行的模式是:吸收低成本存款→发放贷款赚利差。存款是银行的"命脉",没有它,贷款无法扩张,息差利润枯竭。而稳定币正在悄悄建设新的上游分流渠道。
想象美国普通用户未来的场景:钱存银行→利息近乎为零;换成稳定币→进入加密生态,甚至获得交易所奖励。你会怎么选?
这是赤裸裸的"虹吸效应"。美国财政部报告甚至警告,若授权稳定币提供收益,可能导致6.6万亿美元存款外流。这个数字足以让银行家们夜不能寐。
存款下降10%,银行平均资金成本就上升24个基点。听起来微小,但对靠利差吃饭的银行,这等于直接砍向利润表。更糟的是,防御薄弱的中小银行可能因流动性冲击直接倒下。
稳定币的暗流:不止是加密故事
很多人仍以为稳定币只是加密圈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正在成为美国政府的新财政工具。
Tether持有的美债已超1200亿美元,成为美国前十大债主——超过德国等主权国家。换言之,美国政府正享受稳定币带来的"低成本融资"。对财政部来说,这是天降馅饼:稳定币为美债锁定买家,既稳定市场又降低融资风险。
所以稳定币不只在与用户和银行拔河——它更是地缘政治和财政大棋局的一部分。银行想阻挡它,就像小贩对抗市政府的主要金主,胜负不言自明。
这也解释了为何GENIUS法案第16(d)条成为银行的"眼中钉"。它允许州立信托公司设立稳定币子公司,无需联邦存款保险或同等严格监管即可全国运营。简言之,这些"新玩家"能绕过银行攀爬数十年的监管高墙——这种后门让银行感到生存威胁。
正面冲撞:银行模式VS稳定币模式
GENIUS法案实质让两种模式直接对垒:
1. 银行模式:吸收低成本存款;放贷赚利息;靠清算、托管和支付服务赚手续费。
2. 稳定币模式:吸收美元资金;投资美债赚收益;通过交易所合作间接回馈用户。
3. 冲突点:稳定币抽走银行存款来源;稳定币威胁银行清算/支付收入。
穆迪分析师直言:若稳定币主流化,银行现金管理和电汇收入将长期承压。这等于银行赖以生存的"第二粮仓"也被切断。
零和博弈?未必
尽管碰撞激烈,但这未必是零和游戏。
摩根大通已推出JPM Coin,探索"代币化存款"提升清算效率。翻译过来:大行早已明白,与其被革命不如自我革命。
展望未来,可能出现几种格局:
分工协作:稳定币发行方依赖银行托管审计;银行从资金流中赚取合规托管费。
替代淘汰:部分中小银行在存款外流压力下倒闭,份额被稳定币和大行瓜分。
混合进化:大行推出代币化产品,与稳定币发行方合作,保留清算优势。
唯一确定的是:固守陈规的银行将被淘汰。
更大图景:行业重新定义
这不只是"银行VS稳定币",而是行业在被重新定义。
对监管者:稳定币既是新财政工具也是潜在风险。平衡监管与创新将是长期课题。
对银行:这是生存测验。要么拥抱合作转型,要么五年内丧失竞争力。
对用户:稳定币带来更高效灵活的金融工具,可能倒逼银行改善服务。
本质上,这不是某一方的灾难,而是金融业的深度重构。就像工业革命取代手工业,稳定币可能淘汰过时的银行模式——同时为敢于创新的银行提供成长引擎。
结语
有人说金融比技术进化更快。面对稳定币的银行,就像暴风雨中的百年老树:有的枝干会断裂,有的根系会腐烂,但雨后总有新芽破土而出。
GENIUS法案不是终局,而是序章。它让稳定币走入合规,也迫使银行直面软肋。未来几年,金融牌局必将重新洗牌。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他们是紧抱旧秩序——还是拥抱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