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代币化的实践与展望
一、代币化试点扩张与行业先锋实践
稳定资产的代币化试点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进。Visa和DigiFT等机构通过聚焦互操作性、监管合规与实际应用场景引领行业实践。业内专家强调,实现规模化的代币化需要监管协调、思维转型,以及在资产托管、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AML/KYC)和全球标准方面的持续演进。
在2025年WebX大会的"金融代币化:从概念到现实"圆桌论坛上,来自Bitwise、Visa、DigiFT和FINOLAB的专家指出,代币化技术正推动金融服务从传统模式向链上驱动的未来转型。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因其标准化的法律架构和清晰的权属模式,已成为首批成功落地代币化产品的领域。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因其稳定性与标准化特性,成为代币化的理想切入点。
支付巨头Visa在代币化进程中扮演关键"桥梁"角色。其代表Nischint Sanghavi表示,公司正通过参与香港金管局试点项目,探索法币与资产的代币化应用。例如在与ANZ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富达国际的合作中,研究澳大利亚投资者购买香港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的可行性,以及"付款交割"(DvP)机制的效率优化。
DigiFT创始人张亨利阐述了其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三大核心功能:资产上链的代币化、代币形式的分销以及应用场景构建。该公司与瑞银合作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展现了其在"从0到1"阶段的成熟实践。
二、从标准化到定制化:代币化的未来图景
当前代币化主要集中于标准化资产,但其发展潜力远不止于此。张亨利预言"万物终将上链",未来代币化将延伸至房地产、结构化产品、股权及另类资产领域。特别是房地产代币化在日本等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标志着市场正从现有资产的"数字孪生"转向创建"数字原生"代币资产。
三、监管框架挑战与思维转型需求
现行监管框架的适应性是最大障碍之一。专家指出,现有资产托管义务需要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型资产。美国证交会近期表态显示,监管机构正通过渐进式调整而非强制手段推进政策革新。监管者需要完成"思维转型",通过分时度假房产等熟悉案例来理解代币化资产的运作机制。
区块链的无国界特性与资产属地登记要求存在固有矛盾,特别是在房地产等地域限定型资产领域。如何在全球技术与本地监管之间搭建桥梁,成为关键挑战。传统AML/KYC框架需要与链上效率进行整合测试,确保合规要求与技术优势在全链上证券时代和谐共存。
四、基础设施与互操作性的关键作用
支付网络被视为连接传统金融机构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纽带。Visa正致力于构建支持各类代币化法币互操作的中立网络。不同区块链和资产类型间缺乏通用标准的问题亟待解决,行业协作对建立跨平台、跨司法辖区的统一标准至关重要。
智能合约技术与支付网络的结合正实现即时结算能力。Visa通过其技术架构和DvP机制创建支付通用性标准,显著提升交易效率。
五、市场发展阶段与规模化挑战
当前市场对"闭环"代币化实验展现出高度准备度。在已完成KYC的封闭环境中,参与者可无障碍探索代币化流程优化。虽然"从0到1"的过程已趋成熟,但"从1到100"的规模化仍处早期阶段。全球代币化资产总价值仍相对较小(约240-250亿美元),且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要实现主流应用,必须发展强有力的流动性和健全的二级市场基础设施。
六、代币化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我们正进入技术驱动的金融新时代。如同30年前互联网的兴起,区块链技术特别是Web3将实现"万物上链"。无论是通过稳定币还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货币上链"都是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当货币以代币形式存在于链上时,资产代币化与交易结算效率将获得质的飞跃。
尽管当前代币化发展看似缓慢,但这符合新技术演进的普遍规律。最终代币化将产生巨大的超额影响。成功需要行业参与者与监管机构持续对话协作,构建既能促进创新又能维护市场完整性的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WebX大会上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原生企业的"融合"态势愈发明显,这表明传统金融巨头正在积极拥抱而非抗拒技术变革。代币化已非概念,它正在重塑我们对资产所有权、交易和结算的认知。这条充满希望的漫长征程,需要监管者、行业参与者和技术革新者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