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神谕难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

2025-10-14 22:34:45
收藏

观点:预言机并非中立基础设施——论DeFi的依赖困境

作者:Will Fey,Ammalgam联合创始人兼智能合约开发者

我们常将预言机比作管道系统——一个默默维持价格数据流向协议的隐形工具。但预言机从来不是中立的基础设施,而是逐渐演变成具有政治属性的依赖项。

背离初衷的DeFi现状

DeFi建立在三大承诺之上:无许可市场、可组合系统和最小化信任。然而到2025年,多数主流借贷和交易协议却将最敏感的功能——清算、抵押品检查、定价决策——全部交由单一预言机网络处理。这绝非去中心化,而是刻意设计的风险。

结构性问题正在恶化

问题并非新现,却在持续发酵。协议外包定价功能本为防操纵、降延迟、省gas费,理论上合理。但当预言机停滞、延迟飙升至30秒、错误数据触发健康账户大规模清算时呢?

上周我们就见证了最糟案例,但这绝非首次:Venus因被操纵的价格流触发1亿美元连环清算;Mango Markets遭协同攻击通过预言机漏洞抽空资金;Fortress DAO因预言机操纵损失数百万;2024年7月Curve的CRV事件中,预言机数据暴跌引发借贷协议恐慌;2022年3月Inverse Finance因攻击者操纵预言机超额借款损失1500万美元。

各协议总重复同一句话:"这是预言机问题。"但症结正在于此——若单一数据源就能摧毁系统,这本身就是严重设计缺陷。

隐蔽的治理危机

当协议偿付能力取决于Chainlink的下一报价时,预言机实质上已成为中间件之上的上游治理层。它们掌控清算时机、抵押品价值与借款额度,这种"软治理"未经投票、缺乏透明却影响深远。

数据提供商由此成为实际风险管理者,深度嵌入协议逻辑却不受同等监督。有趣的是,部分新兴项目正通过透明基础设施、链上可观测性和低延迟设计重构模型,这种创新架构已在某些领域崭露头角。

构建弹性系统

解决方案不是抛弃预言机,而是引入选择权。部分新架构已开始尝试链上流动性参考、基于内部AMM的定价机制、适应波动的备用方案等。真正的抗风险能力需要多元化的真相判定途径——如果单一预言机故障就能杀死协议,那从来不是去中心化,而是脆弱性。

我们需要能实时应对压力的系统:奖励风险承担者,惩罚危害流动性的行为,最重要的是摆脱对不可控基础设施的完全依赖。因为当下次危机来临(必然会的),没人想解释为何8000万美元的清算事件"只是个预言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