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从Web3到链上:语言如何重塑加密世界的叙事

2025-08-18 18:30:52
收藏

从"Web3"到"上链":语言变革如何重塑加密行业格局

从"Web3"到"上链"的术语转变,正在构建一套更清晰、更亲民的叙事体系,有效弥合加密货币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鸿沟,使区块链应用更直观易懂。将NFT重新定义为"数字收藏品"强调了文化价值与所有权认知,让创作者、品牌方和用户能更自然地理解数字资产。而将DeFi简称为"金融",则使去中心化协议与传统体系接轨,降低认知门槛,推动机构采用,标志着加密技术正融入全球金融市场。

术语演变的深层逻辑

加密行业始终处于快速迭代中,这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反映在行业术语的演变中。从"区块链"到"Web3",每个术语都是行业向投资者、监管者和公众传递价值的重要载体。2025年8月中旬,WalletConnect创始人Pedro Gomes提出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Web3正转变为"上链",NFT被重新定义为"收藏品",DeFi则简化为"金融"——这种语言进化折射出行业日趋成熟、简化和主流化的趋势。

为什么"上链"取代"Web3"

"Web3"曾被誉为用户自主互联网的旗帜,但对业外人士而言,这个概念过于宽泛抽象且与投机炒作绑定。相比之下,"上链"更为具体直观,直接指向存在于区块链上的应用、资产和体验。这种转变已不仅是理论探讨,自2023年起,Coinbase及其以太坊二层网络Base就通过"上链之夏"等活动,将"上链"塑造为数字文化的新前沿。

从NFT到数字收藏品

Gomes指出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用"收藏品"替代NFT(非同质化代币)。虽然NFT在技术层面准确,但过度强调技术机制而弱化了所有权体验。"收藏品"作为传统概念,无论是棒球卡、名表还是宝可梦卡牌,早已深植大众文化。主流平台已率先行动,2022年Instagram就将平台内NFT称为"数字收藏品",将其定位为现有收藏文化的延伸。

DeFi即金融

最具突破性的观点是建议将DeFi直接称为"金融"。去中心化金融虽以构建传统体系替代方案为荣,但随着行业成熟,终端用户越来越不在意技术实现方式。以稳定币为例,全球数百万人已将其作为支付工具,用户只关心功能而非底层是否"去中心化"。将DeFi纳入"金融"范畴,既减少监管摩擦,也加速主流接纳。

语言简化的战略价值

术语革新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优化,更是行业成熟的标志。新技术发展初期往往充斥专业术语,随着应用普及,语言会自然向大众化演进。1990年代鲜有人提及"超文本传输协议",人们只说"上网";同样地,"上链"或将如当年"在线"般取代技术术语。这种转变能显著降低心理门槛,当"NFT"变为"收藏品","DeFi"化为"金融",监管者、媒体和公众的接受度将大幅提升。

实践中的范式转变

这种语言革命已在多个层面展开:Coinbase通过"上链之夏"将区块链体验塑造为创意生活方式;Instagram用"数字收藏品"为主流用户消除认知障碍;头部风投机构明确倡导"将资产上链"的表述。这些实践印证了术语变革不是理论假设,而是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

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对从业者而言,采用新术语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用"上链应用"替代"DApp",用"数字收藏"取代"NFT",既降低理解成本,又拓宽用户基础;对内容创作者而言,这是突破加密圈层、触达更广泛受众的契机;对监管机构而言,这预示着加密行业正从实验场转变为全球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望下一个十年

从Web3到上链的术语演进绝非文字游戏,它标志着行业对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未来十年,这些简化表述或将完全取代现有术语,就像如今无人再提"拨号上网"那样。届时人们讨论的将只是收藏品、应用和金融服务——所有一切都无缝运行于上链世界。对建设者而言,提前拥抱这套新语言体系,不仅优化传播效果,更能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简言之:未来不是"Web3",未来属于上链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