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出台加密货币托管新规 全面禁止冷钱包智能合约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近日颁布即时生效的加密货币托管新规,全面禁止在冷钱包系统中使用智能合约,并强制要求持牌交易平台实施全天候安全监控。此项监管措施是对2025年上半年全球加密货币市场超30亿美元巨额失窃事件的直接回应,其中包括2月由朝鲜黑客制造的史上最大规模加密货币盗窃案——Bybit交易所15亿美元以太坊代币被盗事件。
全球安全危机催生最严监管
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显舜博士指出,新规针对的是"全球范围内持续升级的安全威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共发生344起加密货币安全事件,总损失达24.7亿美元,其中仅34起钱包相关攻击就造成17亿美元损失。
监管行动的导火索是证监会今年初进行的专项审查,该审查发现"部分持牌平台存在风控缺陷",包括过度依赖存在漏洞的第三方钱包解决方案,以及交易验证流程不完善等问题。而2月Bybit交易所遭朝鲜"TraderTraitor"黑客组织攻击事件,最终促使监管层出台这套被称为"亚太地区最严格"的托管标准。
颠覆行业惯例的智能合约禁令
新规最具争议性的条款是明确禁止在冷钱包系统中使用公链智能合约。文件特别强调:"冷钱包实施方案不得包含公链智能合约,以最大限度减少与链上智能合约相关的潜在攻击面。"
这项禁令直接冲击了当前主流托管服务商的业务模式。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行业龙头Safe(原Gnosis Safe)通过25个智能合约账户管理着720亿美元资产,而美国最大交易所Coinbase曾公开将其称为"多重签名服务的领先提供商"。新规迫使香港持牌平台必须重构托管基础设施,预计将产生巨额合规成本。
监管层的顾虑源于近期多起利用智能合约漏洞的攻击事件。Bybit被盗案中,黑客正是在2025年2月19日至21日期间,通过注入恶意JavaScript代码操控了Safe{Wallet}的用户界面。
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
除智能合约禁令外,新规还建立了覆盖托管业务全流程的安全框架:
• 必须采用认证硬件安全模块
• 私钥操作需在物理隔离环境中进行
• 建立7×24小时安全运营中心
• 提款仅限预设白名单地址
• 执行系统化交易验证流程
监管要求私钥生成和存储必须离线完成,并实施"严格的多因素物理访问控制"。高级管理人员将对客户资产安全承担直接责任,平台还需定期接受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并开展全员反社工攻击培训。
融入ASPIRe战略布局
新托管标准是香港"ASPIRe"监管路线图(涵盖准入、保障、产品、基建、关系五大支柱)的关键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7月,香港仅批出11个虚拟资产平台牌照,另有9宗申请正在审理。
这套标准将延伸至场外交易平台和独立托管机构,与2025年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条例》共同构成完整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据悉,京东、蚂蚁集团、渣打银行和Circle等40余家企业已提交稳定币牌照咨询。
合规挑战与市场影响
即时生效的新规给持牌平台带来巨大运营压力,特别是智能合约禁令可能导致部分平台需要彻底改造技术架构。虽然短期合规成本高企,但清晰的监管框架有望增强机构投资者信心。
分析人士指出,严格的准入标准可能加速市场整合,使具备规模优势的平台获益。这套全球最严托管标准或将重塑亚太地区数字资产竞争格局,其实际效果将对各国监管政策产生示范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全球仅追回1.87亿美元被盗资金(占比4.2%),同期针对加密货币持有者的暴力事件已达32起。这些数据凸显了预防性安全措施的重要性,也解释了香港为何选择"重典治乱"的监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