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200亿美元仓位被强制平仓,这一数字创下历史之最。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由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引发的这场暴跌,暴露出币安、Bybit和Hyperliquid等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系统性缺陷。交易员们纷纷谴责技术故障问题,呼吁监管部门紧急介入。
事件概要
由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引发的史诗级加密货币崩盘中,Hyperliquid、Bybit和币安成为损失最惨重的交易平台。技术故障、代币脱钩(USDe、WBETH)以及超高杠杆(100倍)加剧了危机,交易者集体要求监管部门启动紧急调查。币安随后宣布向受损用户支付2.83亿美元赔偿金。
史无前例的市场崩盘
2025年10月的加密货币崩盘必将载入史册。短短两天内,多家交易所损失数十亿美元市值,其中:
Hyperliquid平台强制平仓量达103.1亿美元;
Bybit平台强制平仓量46.5亿美元;
币安平台强制平仓量24.1亿美元。
这些数字远超当年FTX危机和2020年暴跌的规模。事件的导火索是特朗普宣布对华关税提高100%,引发市场剧烈震荡。
交易所陷入信任危机
币安、Bybit和Hyperliquid因技术故障加剧危机而备受指责。大量用户证言显示:订单无法执行、交易界面冻结、价格严重偏离市场。Crypto.com首席执行官公开要求调查涉事交易所的危机处理方式,质疑其存在误导性操作。
相对小众的Hyperliquid虽知名度不高,却成为本次爆仓重灾区。而行业巨头币安也未能幸免,尤其是其平台代币出现脱钩后更遭诟病。
币安破天荒赔偿2.83亿美元
2025年10月12日,币安宣布向受三大主流资产(USDe、BNSOL、WBETH)脱钩影响的用户支付2.83亿美元赔偿。赔偿分两批发放:首批针对10月10日UTC时间21:36至22:16期间的受损交易者,第二批覆盖通过币安理财进行内部转账或赎回时蒙受损失的用户。
据币安解释,脱钩事件(如USDe跌至0.66美元)均发生在暴跌之后,排除蓄意攻击的可能性。但交易所坦承存在重大技术缺陷:
陈旧的限价订单(部分可追溯至2019年)加剧了ATOM等代币的下跌;
价格波动小数位设置问题导致IOTX/USDT等资产显示归零的异常状况;
在10月14日切换外部预言机前,存在通过"统一账户"系统操纵内部预言机的投机行为,可能放大价格偏差。
为防范事故重演,币安承诺将采取三项措施:将回购价格纳入基准指数、为USDe设置价格下限、全面改革强平机制。
交易所的责任边界:预防还是善后?
2025年10月的爆仓潮引发核心争议:加密货币交易所究竟该专注于事后赔偿,还是必须建立事前预防机制?虽然币安2.83亿美元的赔偿树立标杆,但这不应掩盖导致事故的技术与制度缺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中比特币和以太坊均遭重创,超过160万交易者受影响,部分用户几分钟内损失数百万美元。
平台实际上肩负双重责任:既要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又需维护市场稳定。这要求:定期进行系统审计、建立熔断机制、限制过度杠杆操作。美国SEC和欧洲AMF等监管机构亟需制定严格规则,防止类似丑闻重现。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将取决于交易所能否平衡创新与风险管控,否则新危机恐难避免。
本次崩盘成为加密货币行业的分水岭。曾经不可一世的交易所如今压力倍增。监管呼声日益高涨,但解决方案仍显迟缓。信任一旦破裂便难以重建。若监管机构反应滞后,交易者可能转向更透明的替代方案,甚至彻底离场。核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经历如此惨败后,中心化交易所还能赢得用户信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