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银行通过高额费用与应用程序封锁压制加密及金融科技竞争对手
"窒息点3.0"延续了监管机构对创新产业的过度干预历史。这些曾接受纳税人救助的银行,如今因对消费者数据权利收费而面临审查。
加密行业遭遇新型围剿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合伙人亚历克斯·兰佩尔将加密货币和金融科技领域面临的新挑战称为"窒息点3.0"。吴区块链最新推文显示,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美国主要银行正通过高额费用、限制数据访问及应用程序封锁等手段,压制Coinbase和Robinhood等平台的竞争。
a16z合伙人亚历克斯·兰佩尔警告称,虽然"窒息点2.0行动"已结束,但美国大银行正在推动新的"窒息点3.0"——通过高额费用、限制数据访问和应用程序封锁来压制加密及金融科技竞争。他指出摩根大通等银行正在...
——吴区块链(@WuBlockchain)2025年8月2日
监管策略的演变
此前拜登政府推行的"窒息点2.0行动"旨在使加密企业退出平台,如今已转变为银行的私人策略。兰佩尔的警告与历史先例相呼应——2013-2017年最初的"窒息点行动"中,美国司法部曾迫使银行与发薪日贷款等合法但有争议的行业断绝往来。这种被批评为监管越界的行为最终因两党反对而中止,如今银行却开始自行其是。
行业垄断手法再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1年关于拉丁美洲金融科技的工作论文指出,现有银行常通过提高费用和设置壁垒来遏制金融科技发展。摩根大通提高资金转入加密交易所成本的做法如出一辙。更具争议性的是,这些银行(包括摩根大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曾获得250亿美元纳税人救助资金,如今却对账户号码和路由代码等基础数据(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第1033条本应免费提供)收取高额费用。
消费者权益面临威胁
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本应保障这些权利,但若监管缺位,银行可能变相剥夺消费者选择权。若向金融科技应用转账100美元需支付10美元费用成为常态,用户采用率将骤降,被迫回归传统银行服务。加密和金融科技社区正联合抵制该行为,部分人士呼吁加强CFPB监管。随着行业发展,创新力量与传统金融势力间的博弈愈演愈烈,或将重塑数字金融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