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稳定币监管差异引发市场可持续性担忧
随着各国对稳定币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市场对其可持续性的质疑逐渐浮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监管差异可能对新进入者构成壁垒。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美国的《GENIUS法案》以及近期香港敲定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虽然都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指引,但各自采取了不同路径,反而加剧了全球适用性的争议。
区域监管特色鲜明
欧盟通过MiCA确立了稳定币发行方的准备金要求、注册义务和许可流程等完整监管框架。美国GENIUS法案虽内容相似,但更侧重联邦层面的金融稳定性。而香港在本月公布的方案中,则着重强调巩固其亚洲金融枢纽地位,一场区域主导权的自然竞争正在形成。
这些明确监管指南的出台获得业界肯定,被视为适应加密行业发展速度的必要举措,为稳定币生态奠定了成长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监管差异可能在全球市场层面制造混乱。
跨境应用面临挑战
金融科技中介平台Brucbond首席执行官克里希纳·苏布拉马尼安指出:"当前稳定币正面临受限于特定国家监管框架的风险,其在区域外的应用范围和可信度存在明显局限。"
综合来看,各国监管在推动稳定币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其全球整合的可能性。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或将重新呼吁建立国际协调机制,以提升跨国监管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