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码成为法律:加密世界的自由悖论
"在这个世界里,'市场'自由运行,政府的'邪恶'被击败——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完美的自由世界。"——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
加密黑客的双面叙事
近期,我有幸提前观看了詹姆斯·克雷格执导的纪录片《代码即法律》。这部将于10月21日在主流流媒体平台上映的影片,通过两起相互关联的加密货币黑客事件,既展现了当事人的故事,也揭示了攻击者的行为逻辑。
影片立场鲜明,但引发更深层思考:如果代码不是法律,它应该成为法律吗?
DAO黑客事件:去中心化治理的首次考验
继2014年门头沟交易所被盗事件后,2016年的DAO攻击堪称加密货币史上最著名案例。作为首个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在以太坊早期阶段就获得了1.6亿美元融资,却最终沦为黑客的猎物。
影片通过创始人格里夫·格林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关键辩论:当攻击者利用智能合约逻辑漏洞获取资金时,这是否构成错误?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还是算作技术博弈的合理部分?
新一代黑客的丛林法则
时间来到2020年代初,影片转而剖析Indexed Finance鲜为人知的攻击事件。化名Umbril Upsilon的攻击者最终被确认为青少年安德安·梅杰多维奇,其行为逻辑直指"代码即法律"的核心争议。
影片中,梅杰多维奇的世界观被刻画为幼稚的无政府主义:"我能拿走,就有权利拿走"。这种仅凭道德直觉的论点缺乏原则基础,最终沦为同义反复的诡辩。
劳伦斯·莱斯格的警示
"代码即法律"的表述最早见于莱斯格1999年著作《代码:网络空间的法律》。书中将东欧的权力真空与早期互联网相类比,指出人们总是向往边疆般的自由地带——在那里,强权个体可以最大化自身优势。
莱斯格的核心观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编码来守护基本价值,也可以放任这些价值消逝。代码从不是自然存在,它永远是被人类创造的产物。"在这个框架下,代码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规制手段。
代码作为法律的现实困境
将代码视为法律存在两个根本缺陷:首先,编写能应对所有场景的完美代码近乎不可能。代码的刚性逻辑与人类行为的流动性存在根本矛盾。当漏洞显现时,缺乏法律上层建筑支持的系统将立即瘫痪。
其次,代码无法垄断暴力——这是所有规制的终极基础。当黑客劫掠社区资产时,受害者终将寻求政府干预。只要政府仍掌握武装力量,代码信徒就难以将其理念强加于人。
结语:必要的弹性
当前阶段,人类主导的弹性法律体系仍优于刚性代码。或许未来人工智能能实现同等效力的裁量,但在此之前,承认代码的局限性才是明智之举。毕竟,真正的自由需要守护,而非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