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加密货币可疑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韩国监管机构今年查获的可疑加密货币交易数量创下历史纪录,仅前八个月的总量就已超过过去两年的总和。据韩联社援引金融情报院(FIU)提交给议员陈圣俊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期间,韩国本土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s)共提交了36,684份可疑交易报告(STRs)。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可疑交易报告是韩国反洗钱(AML)体系的核心工具之一。根据该国法律,金融机构、赌场及虚拟资产服务商在发现资金可能涉及犯罪所得、洗钱或恐怖主义融资时,必须依法提交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的可疑交易报告分别为16,076份和19,658份,而2021年仅有199例,2022年为10,797例。
监管重点:非法跨境汇款与稳定币
韩国官员指出,大部分可疑交易涉及"换汇"(hwanchigi)形式的非法外汇汇款。犯罪团伙通常通过境外平台将赃款转换为加密货币,再转入国内交易所兑换成韩元提现。2021年至2025年8月期间,韩国海关向检方移交的加密货币相关犯罪金额达71亿美元,其中64亿美元(约90%)与换汇骗局有关。
今年5月,海关部门破获一起利用泰达币(USDT)在韩俄之间非法转移4200万美元的地下钱庄案,两名俄罗斯籍嫌疑人被指控在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进行了6000余次非法交易。议员陈圣俊敦促海关与金融情报院加强执法协作,建立针对新型外汇犯罪的系统性应对机制。
全球监管面临的共同挑战
韩国的情况折射出全球监管机构面临的政策困境。虽然稳定币和数字货币能提高支付效率,但也为非法资金流动提供了新渠道。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要求发行方持牌经营以确保透明度,并对大额稳定币交易实施每日100万笔或2亿欧元的价值上限。
2021年欧洲央行曾提议将数字欧元个人持有量限制在3000欧元以内,英国央行2023年则考虑对数字英镑设置1万至2万英镑的个人限额,但遭到加密行业反对,认为此类限制在实践中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