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致力于成为受监管的加密货币及稳定币枢纽,但最新报告显示,与该地区业务相关的主要内地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稳定币及其他加密货币活动的限制,这一举措或将重塑香港数字资产市场的参与格局。
核心要点
香港主要中资企业及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稳定币与加密货币业务限制。这些限制或导致受影响机构推迟申请当地稳定币许可制度。
内地企业参与稳定币受限
香港于8月1日实施新稳定币监管框架,包括为期六个月的企业适应过渡期。数据显示已有77家机构表达申请牌照意向,显现出强劲的初期参与热情。
但最新报道表明,具有内地背景企业的参与可能受到制约。当地财经媒体透露,在港运营的国有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及商业银行或被要求缩减甚至退出加密货币及稳定币业务,这可能削弱其市场参与度。
一位金融业资深人士向媒体表示,鉴于政策调整,相关机构或将暂缓牌照申请。另有消息人士指出,香港稳定币领域仍处发展初期,前景尚不明朗,促使大型参与方保持审慎态度。
此前有报道称,在香港业务广泛的汇丰银行及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正筹备申请稳定币牌照,而新传出的限制措施使这些计划面临变数。
监管不确定性下私营企业先行
在政策调整前,部分中国私营企业已布局稳定币业务。京东通过设立关联业务单元探索香港稳定币项目,蚂蚁国际则于年中在香港和新加坡建立了同类业务。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稳定币采取差异化监管策略,为行业带来不确定性。8月初,监管机构据传要求境内企业暂停发布数字货币研究报告及举办研讨会,以抑制投资者兴趣。但月末又有消息称,人民币锚定稳定币可能首次获得许可,以推动货币国际化。
稳定币市场面临监管矛盾信号
最新动态前,有报道披露香港金管局正考虑降低银行处理数字资产的资本要求,视其为对接国际标准、巩固香港数字金融中心地位的举措。
当前政策演变使香港稳定币领域呈现复杂态势:
香港持续推进稳定币许可制度,彰显其建设合规数字资产枢纽的决心;但最新政策转向预示着主要内地关联金融机构可能退出市场;若缺乏这些机构参与,香港稳定币市场或将主要由私营企业和国际机构推动发展。
稳定币作为与美元或潜在人民币等资产挂钩的数字代币,被普遍视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香港的监管框架展现了对这一新兴市场的布局,但中资机构的参与规模仍存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