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BIS)研究人员警告称,美元稳定币的迅猛崛起正在重塑美国债券市场格局。截至2025年3月,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储备规模已达2000亿美元。仅2024年,稳定币发行方就购入了约400亿美元的美国短期国债,其规模可与大型外国政府的购买量比肩。
稳定币发行方已成市场重要参与者
目前由泰达币(USDT)和Circle(USDC)主导的美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达2000-25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债总量的5%。2024年稳定币发行方净购入的短期国债规模,已超过多个外国央行的购买量。
近年稳定币呈现爆发式增长,有分析显示其供应量同比增长140%。花旗集团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能增长七倍至1.6万亿美元。根据其估算,届时发行方或将净买入约1万亿美元的新发短期国债。
政策助推市场需求
2025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GENIUS法案》要求美元稳定币必须以1:1比例由现金或短期国债等流动资产支持。财政部顾问指出,该法案将"为短期国债创造新的需求来源",即便银行对债券的需求可能下降。
BIS研究:稳定币流动影响国债收益率
国际清算银行2025年5月的工作论文发现,稳定币的申购赎回已能显著影响短期国债收益率。35亿美元的资金流入(约两个标准差)会在十天内使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下降2-2.5个基点,而同等规模的流出则会导致收益率上升6-8个基点。
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短期债券市场,对2年或5年期国债收益率无明显影响,对10年期债券的溢出效应也有限。研究显示,泰达币(USDT)贡献了约70%的波动影响,USDC约占19%。
潜在系统性风险
分析师警告称,由于资金流出对收益率的影响是流入的2-3倍,主要稳定币的挤兑可能引发剧烈价格波动。工作论文指出:"当市场动荡时,大规模赎回可能迫使发行方快速抛售资产",这种抛售可能引发国债价格的螺旋式下跌。
穆迪分析师对此表示担忧:稳定币的突然抛售"可能引发大规模清算,压低国债价格并扰乱固定收益市场"。BIS团队提醒,其风险预估"可能低估"了稳定币行业繁荣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威胁。
监管机构拉响警报
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将稳定币称为"私人货币",强调若不加强监管可能引发挤兑和支付系统风险。纽约联储和波士顿联储已就稳定币挤兑风险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其与货币市场基金挤兑的相似性。
国会已通过立法明确稳定币储备要求,新法规要求发行方必须持有美元、国债或回购协议等实际资产。支持者认为这将扩大国债需求,维护美元主导地位;批评者则警告,若银行或基金依赖同类抵押品,清算潮可能"引发信贷紧缩"。
历史经验显示,美国国债市场对突发冲击具有脆弱性。达拉斯联储主席洛丽·洛根指出,2020年美联储的干预避免了市场"崩溃"。监管机构担忧,大规模稳定币挤兑可能成为新的冲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