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对比特币的威胁:"现在收割,未来解密"
量子计算机可能悄无声息地攻破比特币系统,一位前黑客警告称倒计时已经开始。网络安全公司Naoris Protocol首席执行官大卫·卡瓦略曾是一名青少年垃圾邮件黑客,他提醒人们区块链的加密防御可能无法抵挡即将到来的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突破。
核心威胁:"现在收割,未来解密"策略
卡瓦略警告的核心是一种名为"现在收割,未来解密"的攻击策略:攻击者现在大量囤积加密的比特币交易数据,等待未来出现足够强大的计算机来破解私钥。他的个人经历为这一警告增添了分量——13岁开始黑客生涯,后为北约和财富500强企业提供咨询建议,最终创立Naoris Protocol。
他指出比特币系统面临真实的量子计算威胁:如果行业在升级问题上犹豫不决,其SHA-256哈希算法和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防护体系可能面临悄无声息的崩溃。
比特币的量子安全漏洞
比特币的安全性依赖两大密码学支柱:保护挖矿过程和交易完整性的SHA-256算法,以及保障签名背后私钥安全的ECDSA算法。在经典计算机体系下,暴力破解这两个系统所需时间将超过宇宙年龄,但量子计算彻底改变了这个等式。
未来某天,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只需几分钟就能通过公钥推导出私钥,使得在交易确认前劫持任何暴露地址的资金成为可能。安全专家强调,加密货币安全并不意味着"量子计算降临日之前绝对安全"。国家行为体和网络犯罪集团已在实施"现在收割,未来解密"策略,悄悄建立数据档案等待硬件达标后解密。
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的结合可能大幅加速这一进程。卡瓦略认为,AI能帮助发现区块链密码学的薄弱环节,而量子硬件则提供突破所需的算力。这种组合可能导致现有加密体系提前失效。
可量化的风险敞口
当前已有可量化的风险暴露:约25%-30%的比特币(约600-700万枚BTC)仍存放在支付到公钥(P2PK)或重复使用的P2PK哈希地址中。这些格式会暴露公钥,一旦量子攻击成为现实将立即面临风险。这些长期未动或重复使用的代币占流通BTC的很大比例,直接影响比特币价格稳定性和市场信心。
行业应对措施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已敦促转向后量子密码学,设定2030-2035年为关键系统迁移期限。如果比特币自身升级滞后,可能成为数字货币对抗量子计算的经典案例——全球领先的数字资产与改写数字资产保护规则的新型计算技术之间的较量。
卡瓦略警告转型窗口正在缩小。如果没有果断的加密算法升级和对量子抗性区块链安全的投入,行业可能会过晚意识到量子威胁并非遥不可及。
"静默崩溃"的威胁
卡瓦略提出"比特币系统静默崩溃"的警告:新型AI驱动的量子攻击可能破解签名、转移资金且完全规避检测。这些攻击不会制造轰动新闻,而是缓慢侵蚀对区块链的信任,在不留明显痕迹的情况下重塑余额和共识机制。
在这种场景下,传统安全措施几乎无效。渗透测试、异常检测软件甚至监控节点都可能错过入侵。AI能自动探测区块链密码学弱点,实时模拟网络行为并调整策略,而量子计算机在后台悄悄破解私钥。
量子抗性安全方案
开发者正认真对待量子威胁,多项防御措施已在推进:
- BIP-360提案引入量子抗性签名方案和混合地址格式
- 后量子基础设施公司构建去中心化网络,将量子抗性安全直接嵌入交易层
- 基于STARK的零知识汇总等技术因其哈希证明系统受到关注
但现实挑战在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难以实施全面升级。加密算法更新需要矿工、节点运营商、钱包提供商和用户的广泛共识。即使达成一致,迁移过程也将缓慢而混乱。
行业不同声音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卡瓦略的警告。有专家认为量子威胁被夸大,视其为"量子营销噱头",指出科技巨头不会发布能破解自身加密的机器,且必要时"比特币完全可以升级"。
更多专家持谨慎态度:密码学家普遍认为比特币的量子风险窗口可能在十年以上,最保守估计指向2040年代。乐观者认为临界点可能2035年后才会出现,悲观者则警告可能在5-10年内到来。
安全专家共识是:现在就为量子计算可能攻破比特币钱包做准备,远比将来仓促应对更安全。如果防御者现在就开始协调数字资产保护措施,向后量子密码学的过渡可能像可控升级;若拖延太久,则可能演变成卡瓦略担忧的"静默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