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各行各业
从工作、医疗到交通运输,甚至休闲娱乐领域,人工智能已不再局限于优化机械性任务,开始涉足情感与创作的世界。不少人担忧整个行业将被代码取代。而音乐——这门始终属于人类的通用语言,如今也面临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如果歌手被AI取代会怎样?
核心要点
AI已能炮制热门单曲,如克隆德雷克和威肯声线的《Heart on My Sleeve》;格莱姆斯和基利公开授权声音克隆,承诺向歌曲创作者支付版税;蒂姆巴兰推出首位"A-Pop"流派虚拟艺人TaTa;格莱美奖允许混合创作作品,但拒绝纯AI生成歌曲参赛。
当AI开始作曲演唱:自动化的诱惑
这场席卷美国校园的争论同样在音乐界引发震荡。Udio和Suno等应用能在数秒内生成完整歌曲:用户输入指令,AI便能完成作曲、人声合成和歌词创作。这种便捷性让艺术家和制作人感到不安——他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虽然技术的高效令人心动,但更深层的忧虑挥之不去:我们熟知的流行巨星时代是否即将终结?
奥地利DJ"黄油面包"制作的schlager风格单曲《Verknallt in einen Talahon》便是例证,这首完全由AI生成的歌曲成功打入2024年德国排行榜前50。而最具冲击力的案例当属《Heart on My Sleeve》,这首克隆德雷克与威肯声线的歌曲在各大平台爆红后,最终因唱片公司施压下架。这引发了核心争议:当合成声线能以假乱真模仿巨星时,我们是否应该接受?音乐人马丁·克兰西的立场鲜明:"人类创作音乐、以音乐谋生并将其视为特殊技能——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正在受到挑战。"
AI对决流行巨星:机遇与文化僭越
部分音乐人选择拥抱变革。歌手格莱姆斯推出Elf.Tech平台,授权用户使用其声音克隆并承诺分成。她表示:"创作美妙艺术向来存在门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专业训练。这个工具能让有创意的人跨越障碍。"加拿大说唱歌手基利更激进,承诺将病毒歌曲50%版税分给克隆其声线的粉丝。
但这种热情遭遇其他艺术家的批评。卡登斯·韦朋指出,声线克隆尤其影响黑人艺术家——德雷克、坎耶·韦斯特等歌手的声线常被用于翻唱,这种现象被谴责为新型音乐"黑脸戏"。与此同时,AI正成为营销噱头。制作人蒂姆巴兰推出的虚拟艺人TaTa自称"A-Pop开创者":"我不再只是制作音乐,而是在创造系统、故事和明星。TaTa不是虚拟形象,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自主音乐艺术家。"这番宣言引发文化挪用的强烈争议。
转型中的行业:格莱美、抖音与音乐通胀
市场从不等待。Spotify每日新增4.9万首歌曲,AI更让创作呈现爆炸式增长。抖音推出Ripple音乐生成器,能将简单哼唱变成完整作品,其理念与2004年GarageBand如出一辙:让音乐创作民主化。但Jacques Greene等从业者警示,我们正经历音乐、电视乃至新闻业价值稀释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艺术质量问题,更折射AI如何颠覆整个创意产业:其产能远超人类,正在塞满所有传播渠道。
关键里程碑
2023年:克隆巨星声线的《Heart on My Sleeve》病毒式传播;2024年:《Verknallt in einen Talahon》成为首支打入德国榜单的AI热单;2025年:蒂姆巴兰推出"A-Pop"概念虚拟艺人TaTa;Spotify每日新增4.9万首歌曲,多数湮没无闻。
面对变革,传统机构正在应对。格莱美奖最新规定:含AI元素的混合创作作品仍可参赛,但纯AI生成作品不具备获奖资格。这既是对人类价值的捍卫,也承认AI已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参与者。音乐从业者并非唯一的焦虑群体——所有行业都面临AI浪潮冲击。不过有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区块链技术可能创造150万个就业岗位,这场技术博弈远未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