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接纳区块链技术,废除"声誉风险"审查标准
最新报道显示,美联储已从监管审查中移除"声誉风险"指标,并明确告知银行无需畏惧为加密企业提供服务。在怀俄明州区块链研讨会上,监管副主席米歇尔·鲍曼表示,美联储将全面接纳而非抵制区块链创新,并将更新政策为加密行业指明发展路径。
政策转变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银行以模糊的声誉顾虑为由将加密企业排除在服务体系外,导致行业普遍面临"去银行化"困境。这种逻辑实质上限制了合法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如今美联储取消声誉风险审查,为行业与银行在明确客观标准下的合作敞开了大门。
鲍曼在演讲中指出:"这个行业已经饱受监管标准模糊、指引矛盾、解释不一致等问题困扰。"她强调银行服务合法加密客户不应受罚,相关决策权完全属于银行管理层。
数字资产监管四原则框架
鲍曼阐述了指导美联储新监管方针的四大原则:
监管确定性:废除阻碍银行与加密机构合作的标准
定制化监管:基于具体应用场景评估价值,而非预设最坏情况
消费者保护:重申反欺诈条款,同时对加密相关产品实施反洗钱法规
美国竞争力:鲍曼警告技术发展若脱离监管,可能架空银行体系
从"新兴"到常态监管
美联储将解散独立的"新兴活动"监管项目,把加密和金融科技监管纳入标准银行监管体系。鲍曼甚至建议允许储备银行审查员持有微量加密货币,以加深对监管技术的理解。
鲍曼特别赞扬了《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建立法律框架的举措,认为这将其纳入了未来支付体系。她强调资产代币化能降低结算成本、加速转账,对包括社区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均有益处。
政策调整的实际影响
移除声誉风险标准意味着美联储承认加密货币并非天然有害。新规下审查员仅需关注流动性、法律及信用风险等明确金融指标。这与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撤销导致"去银行化"的声誉标准相呼应。
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称此为"数字资产转折点",但批评者警告该举措并未消除全部风险,银行仍需保持警惕。监管放松可能在突发危机(如负面新闻引发的挤兑)时削弱风险控制能力。
监管新纪元开启
最新研究表明,美联储已下定决心鼓励银行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服务加密行业。废除声誉风险审查、将加密监管纳入常态体系、采用智能监管原则,标志着更开放金融体系的建立。正如鲍曼所言:"我们必须选择是拥抱变革并共同塑造监管框架..."
核心要点
美联储正式向加密行业开放银行服务,废除监管框架中的"声誉风险"指标,要求银行服务合法数字资产企业。监管副主席鲍曼在研讨会上阐述了四大新原则:监管确定性、定制化监督、消费者保护及美国竞争力。
术语解释
声誉风险:监管机构既往评估银行可能因合法业务(如加密服务)面临公众抵制的风险,现已移出正式监管工具
监管确定性:提供明确规则使企业能安心创新,无需担忧政策变化
定制化监管:根据具体产品、机构和使用场景进行差异化风险评估
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建立美国金融体系法律地位的新立法
资产代币化:将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以实现高效流转和结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