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CEO拉里·芬克近日在《金融时报》发表揭示性文章,阐述了他对"全球化2.0"的愿景。这种新方法旨在引导公民储蓄投向本土基础设施投资,由贝莱德等资产管理公司主导。
核心要点
• 贝莱德推动"全球化2.0",引导公民储蓄投向本土基建
• 真实目的可能是推动ESG议程下的全球基建私有化
• 储户资金可能被长期锁定在非流动性资产中
贝莱德的全球化2.0构想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承认首轮全球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财富不平等加剧首当其冲。然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适得其反。
芬克批评当前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特别是特朗普关税,认为这些措施对全球化问题的应对不当。他主张采取结合开放市场、国家利益和本土劳工保护的新路径。
他对全球化的定义暴露了真实意图:"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往往在全球追逐回报,却未必惠及本土民众。"因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公民储蓄引导至本土企业和基建项目,理论上让当地民众直接受益。
贝莱德的储蓄收割计划
贝莱德的战略基于几个核心支柱:首先是推动更多人成为投资者。芬克以日本为例,说明税改如何促进养老投资。
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是关键环节。欧洲储蓄联盟设计者玛丽亚·路易斯·阿尔布开克透露,所有欧洲劳动者都将默认成为养老基金供款人——而这些基金通常由贝莱德等资产管理公司运营。
芬克与欧洲精英们的论调如出一辙:欧洲人储蓄率高却不愿投资欧洲,他将其归咎于统一资本市场的缺失,并宣称:"如果我是欧洲政策制定者,这将是我的首要任务。"
为ESG议程融资
贝莱德估算未来几年全球基建需要68万亿美元资金,企业和政府都无力承担。而美国银行系统沉淀着25万亿美元储蓄,欧盟则有13万亿。
真实目标很明确:用这些储蓄为ESG议程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被贝莱德收购的全球基建合伙公司CEO拉吉·拉洛透露,基建投资的首要任务是全球经济去碳化。
贝莱德正在实质性地收购全球基建资产,其已在23国拥有43个港口网络,全球每20个海运集装箱就有一个经手这些港口。这种基建私有化将引发重大地缘政治问题。
储户面临的风险
贝莱德拟投资的基建项目存在重大缺陷:流动性极差。投入资本将被锁定多年,储户急需流动性时无法变现。
这种流动性缺陷可能成为全球化2.0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不确定性加剧的世界,理性人不会接受长期锁定资金。因此贝莱德押注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来突破这种天然抗拒。
更矛盾的是,若储蓄大规模转向这类投资,债券收益率将上升,反而增强债券作为储蓄工具的吸引力。面对投机性绿色能源初创企业和7%收益率债券,多数储户会选择后者。
比特币与传统体系的对决
芬克近期对比特币的言论令人意外:若美国无法控制债务,美元可能丧失储备货币地位,被比特币等数字资产取代。
这个预言有其背景:到2030年,美国强制支出和债务偿付将耗尽全部联邦收入。投资者或开始将比特币视为比美元更安全的选项。
资产代币化是另一转型支柱。芬克称该技术将 democratize 投资准入,但贝莱德同时主张建立新的数字身份验证系统。
贝莱德主导的新金融范式
贝莱德的战略揭示了当前金融体系的矛盾:政府债台高筑无力投资基建,而数十万亿储蓄却沉睡在低收益账户中。
这为资产管理公司创造了独特机遇,使其成为储蓄与投资需求间的重要中介。但这种地位赋予了它们全球资本配置的巨大权力。
比特币可能从中受益。作为去中心化、高流动性资产,它提供了传统体系外的选择。而用于购买加密货币的稳定币仍以美国政府债务为支撑,每次稳定币购买都间接购入了美债。
贝莱德的全球化2.0引发了对金融体系未来的根本性质疑。当政府为融资焦头烂额时,私人资管公司正成为关键角色。这种战略迫使每个公民思考:是将资金交给贝莱德等私人管理者,还是投入中立且不可控的资产——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