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银行将与加密货币竞争还是合作?专家解析

2025-07-26 02:41:13
收藏

加密货币采用率持续上升 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变革?

在宏观经济压力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加密货币领域,这既源于对财务自主权的追求,也包含对错失潜力的担忧。在这场变革中,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将何去何从?我们咨询了多位专家,探讨这些机构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的未来定位。

从对立走向融合的金融格局

数字资产银行Sygnum高管指出,银行与加密领域确实存在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两者正在走向融合。机构对加密货币的兴趣显著增长,表现为相关企业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该高管强调,银行正逐渐认可加密货币的投资逻辑及其技术优势,如实时结算和透明度。同时,加密平台也在采用传统金融的合规和风险管理框架。尽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已将数字资产视为必须认真对待的业务领域。

"在Sygnum,讨论焦点已从'加密货币是否有价值'转变为'如何在不破坏现有体系的情况下整合它'。曾经独立的领域——代币化资产、稳定币和去中心化技术——正逐步融入传统金融体系。"

银行角色的重新定义

首席分析师肖恩·杨认同这一趋势:"到2025年,银行与加密领域将稳步走向融合而非冲突。有明确证据表明,银行不再将区块链视为威胁,而是将其视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层级。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合作。"

不过,Bitget首席执行官陈女士认为,未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对抗或合作,而是一个吸收与包容的过程。她指出,早期加密货币具有明显的反银行特质,植根于密码朋克精神和对中心化权力的不信任。这种精神依然存在于某些社区中。

"当前加密市场的大部分资金仍通过银行关联的出入金渠道、托管机构和日益受监管的稳定币流动。机构不希望与加密货币发生生存竞争,而是希望驯服它、包装它并从中收取费用——就像对待ETF和衍生品那样。"陈女士解释道。

银行布局加密货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非常清楚来自加密行业的竞争压力。这可能解释了为何全球主要银行都在积极布局数字资产服务。随着监管环境发生重大转变,这些努力正在加速。

Sygnum高管预计,银行的业务范围将远超稳定币,可能扩展到代币化证券、收益型质押产品、托管解决方案,甚至推出专为合规敏感应用设计的区块链网络。

"价值主张非常明确:可编程货币和代币化资产能够实现更快结算、实时资金管理,并通过排序器费用或抵押服务开辟新收入来源。同时,首批银行已开始探索加密原生信贷市场,将加密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品,并以符合监管要求的方式嵌入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陈女士补充道,银行可能增加的服务还包括机构级质押即服务、加密指数基金和合成资产。她强调,提供更多加密原生服务不仅是逻辑必然,更是银行保持相关性和未来发展业务模式的战略需要。

基础设施与合规挑战

虽然银行有在变化市场中生存的意愿,但它们是否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答案并不乐观。

"银行无法继续依赖沿用数十年的旧系统。与区块链协作意味着需要实时处理钱包、智能合约和链上数据。仅此一点就需要全新的工具集,通常还需要不同的合作伙伴。"Sygnum首席信息官表示。

合规是另一项关键挑战。从KYC到私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从监管角度重新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加密功能添加到现有产品中,而是彻底改变价值转移方式和控制架构。

"但最大的转变是思维模式。加密货币不仅是新资产类别,更伴随着新规则、新行为模式和不同的节奏。成功的机构将是那些保持求知欲、提出正确问题,并建立既懂风险又懂潜力的团队。"

创新资本创始合伙人安东尼则强调了跨地区合规的重要性:"银行必须确保遵守每个运营市场的法规,特别是在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和数字资产规则方面。其次是技术:需要能够处理加密托管和快速可靠转账的安全系统。引进真正理解加密货币的人才,并对现有团队进行培训同样重要。"

市场格局的重塑

随着更多银行进入该领域,它们显然将占据部分市场份额。虽然具体规模尚不明确,但专家一致认为这将提升行业标准。

"大银行带来规模优势、信任基础和深厚的客户关系,可能会吸引那些此前对加密货币持观望态度的用户。虽然这对加密原生公司看似不利,但许多银行在基础设施、合规和技术方面仍需帮助,这为加密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安东尼解释道。

陈女士进一步分析,银行在代币化资产和稳定币方面带来规模效应、监管透明度和资本市场渠道,这将压缩金融科技发行商的利润空间。但她认为加密原生公司在无需许可的DeFi、协议开发和Web3集成方面仍具优势。

"差异化必须通过创新、社区治理和开发银行无法复制的可编程金融工具来实现。"她总结道。

Sygnum高管也持类似观点:"加密原生企业仍具有根本优势:速度、文化以及快速推出以用户为中心产品的能力。未来可能出现分化:部分加密企业将与银行合作或主动接受监管,另一部分则专注于开放、无需许可的创新。"

他强调这种竞争最终将带来益处。加密货币始终通过竞争和持续改进实现繁荣。随着更多机构入场,市场将向前发展,但那些始终专注于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的企业将保持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