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加密货币政策的全球格局变迁
五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银行业内人士公布了一套严格的新监管框架,当时美国总统首次(尽管持怀疑态度)公开谈及加密货币。外部国家开始零星禁止比特币(BTC),交易所纷纷迁往马耳他等离岸实验地,加密货币与全球政治从此不可逆地交织在一起。
美国政治立场的转变
数十年来,美国利用严厉的反加密法规(尤其是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旅行规则》——强制加密企业执行客户身份验证)来维持其代理银行和美元清算垄断地位。但随着美国人采用加密货币,以及美元稳定币巩固了美元主导地位,美国政策发生了转变。
最初,美国国内政治大多忽视了加密货币。尽管美国国税局早在2014年就介入其中(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无法对未分类的资产征税),但加密货币仍是金融界的弃儿,被学术界、媒体和华尔街银行的制度主义者用作警示故事,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基本视而不见。
2017年首次代币发行狂潮期间,情况悄然变化。散户投资者和逆向风险资本家开始认真涉足其中。即便CME期货在2018年1月戳破这一泡沫,加密货币的精灵已从瓶中释放——它从中国、俄罗斯等外部国家流向美国和欧洲的内部堡垒。
这些持有者和采用者在COVID-19早期的牛市中获得了回报:交易所、托管机构、公用事业公司和风投机构都受益匪浅。随后,"制度主义者"带来了蓄意的破坏:前SEC主席加里·根斯勒、前总统乔·拜登和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
2023年8月,美国加密货币找到了救命稻草。法官内奥米·拉奥裁定根斯勒拒绝灰度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申请是武断且任性的。闸门由此打开,到2024年1月,现货比特币ETF(包括拉里·芬克的贝莱德推出的产品)终于问世。
比特币很快突破2021年的历史高点,SEC被削弱,潮流彻底转向反对制度主义者。随着散户和科技资本在民粹主义浪潮中结盟(近21%的美国人持有加密货币),行业乘着"MAGA号"逃离沉船,胜利驶入华盛顿,迎来了首个支持加密的政府。
美元的困境
另一方面,一种极度乐观的看涨情景几乎令人尴尬地出现了。特朗普的低税收"通过增长摆脱债务"策略(可能将国家债务从33万亿美元推高至50万亿美元以上)、国家比特币储备、为特朗普时代新生儿提供的1000美元投资账户,以及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声称的100万亿美元公共土地资产(若美国获得格陵兰岛,这一数字还会更高)——这些都将比特币数百万美元的价格目标清晰呈现在眼前。
与此同时,美国(持有21.5万枚BTC,约占总供应量的1%)和中国(持有约20万枚BTC)正在展开比特币冷战军备竞赛,将加密货币推向平流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动摇,美国积累硬资产抵押品,准备以极低代价重新协商债务。
边缘的外部国家
中国、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仍依赖西方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尽管担心加密货币削弱其对资金流动的控制,它们也对颠覆当前全球金融秩序的潜力感兴趣。这些外部国家虽具全球影响力,却处于美国主导的全球银行体系之外,曾试图平衡加密货币颠覆美元霸权的诱惑与保护本国货币的需求。
如今,它们已从美元稳定币主导的加密市场撤退,转而通过金砖国家扩大影响力(覆盖全球约40%的人口和GDP)。非美元金砖国家贸易占比从2021年的不到35%飙升至约65%,这得益于《金砖支付》等新举措。
作为金砖国家和《金砖支付》的倡导者,中国在外部国家中经历了最剧烈的加密衰退。整个东亚目前仅占全球加密活动的8.9%。在禁止加密活动后,中国积极推动2020年国家支持的数字人民币计划,到2024年规模已接近1万亿美元(7万亿元人民币),用户超1.8亿。
2022年,俄罗斯央行试图禁止加密货币以保护卢布免受乌克兰战争后的制裁性通胀,但被财政部长阻止。相反,俄罗斯将加密挖矿合法化,并明确授权将其用于跨境贸易(国内交易则留给仍处试点阶段的数字卢布)。到2024年,这一策略成效显著:能源支持的矿工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比特币,而克里姆林宫批准的实体利用加密货币规避美国制裁,令美国司法部大为恼火。
印度的防御性更弱。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Aadhaar"计划将数字身份证普及率从60%提升至99.9%,银行账户覆盖率从40%增至96%。印度通过高额加密税收保护卢比,同时将加密支付合法化——这一政策也被金砖国家成员巴西采用,虽刺激创新但导致90%的交易流向离岸。不过,2025年3月Coinbase获批表明印度将继续谨慎推动采用。
主权创新者与合规成熟者
随着外部国家撤退,新一波实验者已然崛起。此前的先驱——新加坡、瑞士、马耳他和爱沙尼亚——如今已成为受合规约束的成熟市场,像其他非美国的内部国家一样,将灵活性让位于国际压力。
取而代之的是以萨尔瓦多为代表的主权创新者,它们利用加密货币的通缩潜力,而非像外部国家那样逃避。在2010年代,新加坡为遭亚洲加密敌对国驱逐的项目提供庇护,而到2025年,该国加密货币持有率从40%骤降至29%。瑞士诞生了以太坊,并为逃离美欧严监管的区块链先驱提供庇护,如今却寻求向这些监管靠拢。
在经合组织压力下,瑞士采用CARF框架,承诺到2027年与74国共享详细用户数据。新加坡一度灵活的监管环境在《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下大幅收紧,引入严格的许可和KYC要求(包括令人畏惧的《旅行规则》)。
弹丸之地马耳他曾是加密交易所的避风港,如今面临欧盟更严格的监管审查。爱沙尼亚则在反洗钱丑闻后,将持牌加密公司从1200家削减至100余家,提高资本要求并严格执行《旅行规则》。
过去五年间,实验明显转向主权创新者群体。没有国家比纳伊布·布克莱总统领导的萨尔瓦多更大胆地拥抱加密货币——他管理国家的方式宛如迈克尔·塞勒运营MicroStrategy。2021年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震惊全球后,布克莱继续加码:积累超6000枚BTC主权储备,并开创性利用火山能源进行地热比特币挖矿。到2025年初,萨尔瓦多授权Tether建立全面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证明其加密野心不仅是象征性的,更是基础性的。
其他国家已开始效仿。不丹悄然积累了价值15亿美元的BTC,巴基斯坦上月宣布建立主权比特币储备。阿根廷在总统哈维尔·米莱领导下开辟了自己的主权加密道路(虽较谨慎)。2023年该国加密流入量超910亿美元(远超拉美其他国家),主要由稳定币采用推动。尽管钱包使用数据不一,但米莱政府公开主张加密合法化,甚至考虑采用比特币与美元并行以稳定阿根廷 infamous 的波动经济。
结语
尽管美国主导的稳定币攻势与外部国家的反加密保护主义之间爆发了全球加密战争,但未来五年仍充满变数。最终,胜者将是那些能灵活应对监管变化、将加密货币不仅作为金融对冲工具,更作为新兴多极化世界中战略资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