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高管警告:稳定币付息或引发银行体系万亿美元流失
花旗集团一位资深高管警告称,若允许稳定币存款支付利息,可能引发传统银行大规模资金外流。在最坏情景下,银行体系可能流失6.6万亿美元资金,这一局面与19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崛起引发的金融动荡如出一辙。
关键要点
花旗未来金融主管罗尼特·高斯将潜在稳定币驱动的银行资金外流,与1981-1982年间货币市场基金繁荣期相比——当时银行提款额比新增存款高出320亿美元。
由银行政策研究所牵头的银行业团体正敦促监管机构修补《GENIUS法案》漏洞,该漏洞可能允许变相支付稳定币利息。
加密行业对银行业担忧提出反驳,而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支持利用稳定币维持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历史重演风险
根据最新报告,花旗未来金融主管罗尼特·高斯指出,付息稳定币可能重现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货币市场基金革命的冲击波。美联储数据显示,这类基金规模从1975年的40亿美元激增至1982年的2350亿美元。
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受到严格监管限制,资金纷纷转向收益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1981-1982年间,银行净流失存款达320亿美元。
监管争议焦点
《GENIUS法案》虽禁止稳定币发行方直接向持有者支付利息,但未将禁令延伸至加密货币交易所或关联企业,银行业认为这形成了监管套利空间。
多家美国银行业组织近期联合致信监管机构,警告若不修补该漏洞,传统银行可能面临6.6万亿美元存款流失,进而影响对企业和家庭的信贷投放。
加密行业反击
两大加密行业组织强烈反对银行业提出的监管修订,认为相关提案将不公平地偏袒传统银行,抑制金融创新并限制消费者选择权。这场争论凸显传统金融与加密领域在监管框架和市场竞争方面的深层矛盾。
政府立场明确
美国政府已明确支持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发展。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今年3月表示,将借助稳定币巩固美元全球主导储备货币地位。他强调:"我们将深入研究稳定币监管体系,正如特朗普总统所要求的,要通过稳定币保持美元的世界主导储备货币地位。"
金融工具对比
稳定币是通过锚定美元等传统资产来维持价值稳定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波动性加密货币不同,其设计初衷是提供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功能。货币市场基金作为1980年代颠覆银行业的创新产品,主要投资短期优质债券,在存款利率管制时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收益选择。
银行业高管的类比表明,在当前金融环境下,稳定币可能发挥类似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作用。若允许其提供有竞争力的收益,或将重塑银行存款市场和信贷供给模式。
未来影响展望
关于稳定币收益支付的争论,实质上是数字金融与传统银行业如何共处的深层命题。虽然政府视稳定币为维护美元霸权的工具,但银行业者担忧其带来的竞争压力可能根本性改变金融体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