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选
我的自选
查看全部
市值 价格 24h%
  • 全部
  • 产业
  • Web 3.0
  • DAO
  • DeFi
  • 符文
  • 空投再质押
  • 以太坊
  • Meme
  • 比特币L2
  • 以太坊L2
  • 研报
  • 头条
  • 投资

免责声明:内容不构成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香港稳定币概念股暴跌:监管落地引发"预期落差"余震

2025-08-04 20:08:32
收藏

资本市场中的稳定币变局:当监管落地遇上预期差

资本市场的蝴蝶效应总是来得猝不及防。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当天,此前火热的炒作情绪被浇下一盆冷水——备受资金追捧的稳定币概念股集体跳水。港股市场中的英皇证券金融、云锋金融、欧科云链等"明星股"跌幅显著,就连深交所的四方精创也未能幸免。

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监管落地不是利好吗?为何股价反向而行?这背后暗藏着一套由"预期差"主导的降温逻辑。



本文将从以下角度拆解调整的真实动因——

稳定币政策从预期走向现实,市场情绪为何急转直下?

"慢发牌、少发牌、严监管"为何成为核心冲击因素?

谁可能笑到最后?首批获牌机构的三大猜想

稳定币概念未来是否还有想象空间?


往昔疯狂:概念股凭"一张牌照"就能飞天?

自5月《稳定币条例》通过后,香港市场仿佛进入"稳定币元年"。一时间,"稳定币"成了万能钥匙,只要企业稍有关联——哪怕与区块链毫无瓜葛——都能被热钱炒上云端。典型案例当属多点数智,其在7月初仅因"准备申请稳定币牌照"单日暴涨近90%;港股恒生电子更因一则未经证实的"稳定币合作"传闻触及涨停。

短短两个多月,港股欧科云链累计涨幅超185%,英皇证券金融涨86%,云锋金融跃升55%以上。A股市场的稳定币指数同样收获超25%的涨幅。

这暴露出市场对"牌照=印钞机"的幻想有多狂热。但当政策真正落地时,这种"自我想象式"上涨往往最易遭遇现实反噬。



监管细则落地:理性规则vs非理性情绪,震荡在所难免

8月1日《稳定币条例》虽正式生效,但香港金管局并未如预期释放重大利好,反而早在7月29日就悄然公布了完整发牌制度。

如果说此前的市场狂热建立在"押注监管红利"上,那么当下的下跌正是押错方向的代价。具体而言,这场"预期落空"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

1. 发牌时间远晚于市场预期

市场原以为首批牌照最早8月发放,但金管局明确表态最早要到2026年初——将预期收益兑现时间拉长至18个月以上。对诸多投机资金而言,这无异于"利好远在天边"。

2. 监管门槛远超想象

金管局强调稳定币发行方不仅要具备真实应用场景,还需拥有技术、安全、合规及反洗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反洗钱标准下"每个代币持有者身份必须验证"的要求,已远超传统区块链的自由理念。

这意味着许多蹭热点的企业根本不具备申请资格,更遑论获牌。

3. 牌照极度稀缺:首批仅个位数

金管局官员多次表态初期发牌将极度审慎,首批仅发放个位数牌照。对市场而言,这等于提前宣告多数企业将出局。当投资者意识到"心头好"大概率无缘牌照时,抛售成为必然选择。

4. 监管层两次"降温表态"让情绪刹车

实际上金管局早在6月、7月就通过撰文两次预警,指出稳定币市场讨论已出现"过度投机"。监管态度非常明确:先控风险再谋发展,绝不容忍炒作。

可惜市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直到面对"冰冷的发牌方案"才幡然醒悟。



下跌之下,谁还有机会夺得首批门票?

虽然价格出现调整,但这不意味着稳定币故事终结。相反,监管框架的确立意味着这个行业正真正步入从乱到治的正轨。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机构最有可能脱颖而出获得牌照?根据公开信息与行业分析,以下三类机构普遍被看好:

真实场景+成熟技术派:蚂蚁集团、京东

蚂蚁集团拥有强大的跨境支付网络与深厚区块链基础,已探索RWA应用。据悉其蚂蚁国际与蚂蚁数字科技双线并进筹备申请。京东则已进入监管沙盒第二阶段,在线上支付、投资交易及零售场景均有实践。

这些企业不仅技术过硬,更具广泛使用场景——完美契合金管局"真实可用"的标准。

传统金融老将:中银香港、渣打银行

作为香港两家发钞银行,这些机构本就是监管体系的支柱。

渣打已确认进入稳定币沙盒,有望凭借银行背景与风控能力跻身首批。中银香港虽未公开表态,但其地位决定其很可能在默默推进。

技术革新者:RD Technologies

该公司拟发行以太坊上的港元稳定币HKDR,被视作潜在第一梯队。其CEO多次向媒体透露申请及测试进展,准备度较高。


从泡沫到价值:稳定币故事第二幕将如何演绎?

经历此番大跌后,稳定币相关股票或将开启分化:短期题材炒作选手逐步退场,真正具备技术与场景的企业将获得认可。从这次监管落地中,我们至少读懂两个关键启示:

▶ 稳定币不是"暴富币"

其真实价值在于跨境支付效率、金融普惠与结算便利。确实会有企业因此做大——但绝非靠"喊口号"。

▶ 香港监管=慢即是快

不同于美国从放任到混乱再到铁腕整治的路径,香港显然选择"先严后试"的道路。这种节奏短期虽不友好,却更利于长期生态建设。

▶ 投资应重实质而非概念

任何新政策或技术都值得关注——但不该成为交易逻辑的唯一支柱。稳定币概念能否长青,取决于企业真实技术储备、场景落地能力与商业模式——而非"是否表态参与"。


结语:退潮之后,留下的更值得关注

市场对稳定币的热情被政策降温——这是一场预期差驱动的集体修正。但作为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的关键桥梁,稳定币仍具长期价值。从此往后,关注点应从"概念"转向"执行":

谁拥有硬核技术?

谁能真正发行港元稳定币?

谁掌握跨境真实用例?

谁真正吃透香港监管逻辑?

这才是真正的投资线索。毕竟当潮水退去,留下的才是值得长期下注的标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