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或将重塑主流金融格局
加密货币市场中,稳定币支付基础设施替代主流金融网络的趋势正逐渐显现。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单月稳定币链上支付规模已达3.3万亿美元(约合4587万亿韩元)。基于此,分析预测到2026年,稳定币年支付处理量或将突破5万亿美元(约合6950万亿韩元)。
三大核心驱动力
这一迅猛增长背后存在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支付触点在快速扩张。全球支付公司已重新整合以太坊(ETH)、Solana(SOL)和Polygon(MATIC)网络上的美元稳定币USDC,并将其纳入常规在线支付流程。其他支付平台也通过免除特定稳定币交易手续费的方式,持续扩大商业应用场景。
其次,链下兑换成本显著下降。据相关机构研究,以太坊L2网络完成升级后,交易手续费已降至美分级别,主流L2网络的转账手续费甚至低于10元。如此低廉的传输成本,为从小额支付到企业间转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代币化国债收益率正吸引传统资管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入场。根据行业数据,链上美国国债资产规模已达约70亿美元(约合9.73万亿韩元),其中由知名资管公司运作的代币化国债基金规模更突破30亿美元(约合4.17万亿韩元)。
互补性发展路径
这种趋势并非简单替代SWIFT或银行卡支付网络,而是通过弥补现有体系不足实现并行发展。行业分析模型显示,随着商业平台接入范围扩大、用户基数增长及平均支付金额提升,稳定币年结算规模完全可能达到3-5万亿美元量级。
在国际汇款市场平均手续费率达6%的现状下,稳定币的速度、成本与透明度优势具有显著竞争力。这一发展趋势也获得监管层面的支持,例如美国相关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持有美元准备金并执行月度透明报告,有效提升了主流金融体系的信任度。
未来应用前景
到2026年,稳定币极有可能在要求实时结算与24小时运作的核心支付场景中,成为比传统基础设施更高效的选择。当前其单月交易量已突破万亿规模,成本持续走低,加之法律框架不断完善,稳定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边界必将持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