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报告:加密货币存在结构性缺陷,不适合作为货币体系基础
加密货币的结构性缺陷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指出,加密货币存在"结构性缺陷",使其"不适合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这份由63家主要中央银行组成的全球组织发布的报告认为,区块链在未来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很可能会以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形式出现,因为"以中央银行货币为基础的系统为创新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稳定币与碎片化问题
报告列举了加密领域的两大主要缺陷:需要"名义锚定物"和"碎片化"问题。所谓的"名义锚定物"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币将其价值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挂钩(成功程度不一)。报告指出,稳定币的存在"表明了加密领域普遍需要依赖中央银行发行的记账单位所提供的可信度"。
报告强调,加密货币在挑战中央银行作为经济记账单位的霸权方面收效甚微:"稳定币必须引入中央银行货币的可信度,这一事实充分揭示了加密货币的结构性缺陷。稳定币往往不如其发行人声称的那样稳定,这表明它们充其量只是健全主权货币的不完美替代品。"
至于"碎片化",报告将其定义为大量不同的加密货币争夺主导地位,这可能是"加密货币作为货币体系基础的最大缺陷"。报告分析认为,这种缺陷对公共利益最具破坏性。
网络效应与扩展性问题
报告指出,法定货币具有"网络效应",即用户越多,吸引的用户就越多。然而,对于加密货币来说,用户越多,网络拥堵就越严重,交易费用就越高,"这为可能为追求更高容量而牺牲安全性的新竞争对手打开了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的这部分内容更像是针对当前以太坊的批评,而非整个加密货币领域。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以太坊存在众所周知的扩展性问题,如高费用和低交易吞吐量,这促使了Solana、Cardano和Polkadot等众多"以太坊杀手"的出现,它们都提供了自己的替代方案。以太坊开发者已承诺在即将到来的网络大修(称为"合并")中解决网络的可扩展性问题。
区块链的未来角色
不出所料,报告认为区块链在未来货币体系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即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报告指出,任何未来的系统"都应该将新技术能力与中央银行货币的优越表现形式结合起来"。
BIS指出,智能合约技术(区块链上的自执行金融合约)是"超越中央银行储备这一传统媒介的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交易"的众多优势之一。报告还表示,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上进行存款代币化将实现新型交换形式,"包括证券和实物资产的部分所有权",这可能会开启一整套新的金融服务。
BIS的持续警告
这并非BIS首次对加密货币风险发出严厉警告,并主张数字货币应成为中央银行的专属领域。2021年初,BIS就警告比特币可能"完全崩溃",时任BIS总经理Agustin Carstens表示:"如果需要数字货币,应该由中央银行发行。"同年晚些时候,BIS又警告称,去中心化金融(DeFi)造成的金融脆弱性"超过传统金融",特别指出稳定币"容易发生经典挤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