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知识身份认证的困境与出路
零知识(ZK)身份认证技术曾被奉为解决网络身份验证问题的终极方案——它能在不需要信任政府、平台或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前提下,提供可验证且保护隐私的个人身份证明。但随着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六月指出的那样,仅靠加密技术无法解决"架构层面"的胁迫问题。
单一身份体系的致命缺陷
当身份认证变得僵化、中心化和一刀切时,匿名性就会消亡,胁迫将不可避免。Vitalik在近期文章中指出的风险并非理论假设,而是试图在多元化互联网上强加单一固定身份认证体系的必然结果。每人一个账户看似公平,直到它变成强制规定。再加上零知识证明,不过是给枷锁加了层加密而已。
数字身份正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七国集团去年委托撰写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欧盟六月在柏林召开峰会评估电子身份和信任服务的监管框架。
技术局限与架构陷阱
零知识证明允许用户通过加密方法证明某些声明(年龄、居住地、唯一性)而不泄露原始个人数据。这就像展示一个密封的信封,所有人都能确认里面有正确答案,却无人能打开它。理论上这应该保护隐私,但正如Vitalik正确指出的,问题不在于证明隐藏了什么,而在于系统预设了什么。
大多数ZK身份方案都基于一个核心设计原则:一人一身份。这对投票或防止机器人可能有效,但现实中人们活跃于多个社交场景——工作、家庭、网络等——这些无法整齐映射到单一ID上。强制实行一人一ID模式,即使加上ZK包装,也会创造出一个易被武器化的脆弱系统。
从监控工具到人文架构
在这样的系统中,胁迫变得轻而易举。雇主、政府或应用可以要求用户披露所有关联身份。特别是当ID跨应用重复使用或锚定到不可更改的凭证时,匿名性将不复存在。在机器学习、关联攻击或简单粗暴的权力面前,不可链接性的假象也会土崩瓦解。
本应保护隐私的工具最终沦为监控基础设施,只是多了层漂亮界面。ZK系统的问题不在于技术缺陷,而在于其架构仍固守单一、静态、中心化的过时身份理念。这既不符合人类行为方式,也不匹配互联网运行规律。
多元化解决方案的实践
替代方案是多元化。与其使用一个全球通用的ID,不如采用针对不同应用、平台或社区呈现不同身份的模式——可证明是人类且可信赖,但具有情境独特性。凭证是局部的而非通用的,既可验证又不可追踪。任何人都无法胁迫你透露全部身份信息。
这并非空想,已有实践案例。现成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每应用独立去中心化标识符"(DIDs),即使共谋的平台也无法关联用户的多个身份。这是结构性而非单纯的密码学解决方案。我们应建立基于去中心化声誉图谱、选择性披露、不可链接凭证和ZK证明的多元化模型,而非将人们绑定到单一身份的全球注册表。
面向未来的身份体系
目前已有超过9000个项目采用这种系统,包括TikTok和德意志银行。该框架不仅适用于人类,还支撑着"DeepTrust"计划,为AI代理提供可验证身份和声誉——在这个日益由自主系统塑造的互联网中,这已成为必需。
好的身份设计不需要监控,只需要情境。我们不需要一个统治一切的ID,而是需要让人们能在必要时证明必要事项,而不必将每次互动变成永久记录的系统。关键是要抵制将合规等同于中心化的冲动。
使用胁迫性生物识别、僵化注册表或全球数据库来强制执行身份的系统看似高效,却会带来不可逆的泄露、歧视、排斥甚至地缘政治滥用等灾难性风险。生物特征数据无法更改,静态ID无法撤销,中心化模型无法真正安全,只能被淘汰。
数字身份的未来不需要大一统,只需要回归人性本身。让我们用最好的密码学工具来构建真正符合人类生活需求和互联网本质的系统,而不是捍卫那些已经破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