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启动3000亿美元硬件扩张计划
OpenAI正在推进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硬件扩张计划,该计划将其芯片供应商、金融机构和能源提供商整合为一个闭环生态系统。公司已与AMD和博通达成多年协议,将在2026至2029年间交付数千万个AI加速器,这些协议合计代表约16吉瓦的新增算力,相当于某些小型国家的全年用电总量。
供应商深度绑定
AMD将提供6吉瓦的Instinct GPU,并根据性能里程碑向OpenAI授予股权认购权;博通则将在同期联合设计并部署10吉瓦定制芯片及机架系统。这些合同建立在与甲骨文、软银合作的"星际之门"项目基础上——这项在美国五地展开的扩建计划累计投资超3000亿美元,可能成为科技史上最大的私营基础设施项目。
协议结构呈现出AI基础设施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资本、股权激励和采购义务在供应商、基础设施运营商和模型开发者之间形成相互锁定的关系。AMD的协议将GPU交付与股权激励挂钩,使OpenAI能分享AMD股价上涨收益;而英伟达今年披露持有CoreWeave约7%股份时,后者刚将OpenAI合同金额扩大65亿美元,使2025年总合同价值达约224亿美元。
三重挑战:利用率、能源与成本
行业面临三个关键执行门槛:
1. 算力利用率:AMD、博通和星际之门项目宣布的算力扩容计划到2029年将达两位数吉瓦级,但企业AI收入必须同步增长才能维持集群使用率在盈利阈值之上。美国银行10月调查显示,54%基金经理认为AI存在泡沫,若部署进度滞后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2. 能源供应: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比2023年增长165%。麦肯锡数据显示,美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到2030年可能占全国14%以上,电网接入审批延迟可能带来规划风险。
3. 成本曲线:博通定制芯片从设计到部署的进程尤为关键。若其加速器、网络和机架协同设计能显著提升能效,推理成本和训练效率将重塑整个循环经济模型的单位经济效益。
监管与执行风险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2025年3月裁定微软与OpenAI的合作不构成合并调查条件,但若股权关联的供应协议引发市场垄断担忧,这一结论可能被重新审视。技术层面,工具链、封装和内存带宽构成主要执行风险,相关财务影响将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9年间逐步显现。
行业观察点包括:供应商财报披露的框架协议转正式订单进度、CoreWeave融资动态及英伟达股权变化。苹果2024年系统级集成为消费端提供了隐私保护范例,与企业端以合规和投资回报为导向的采用路径形成对照。
未来24-36个月关键窗口期
当首批博通系统和AMD芯片上线、星际之门站点电力合同敲定、企业渠道收入支撑的算力消耗攀升时,真正的考验将来临。跟踪数据中心利用率指标、能源合同覆盖率及企业协议收入占比,可有效评估该循环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进度。OpenAI表示博通系统的全面部署将在2029年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