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产成为国际犯罪组织洗钱工具 监管强化呼声高涨
随着虚拟资产被国际犯罪组织用作资金洗白手段,要求加强相关监管的呼声日益强烈。近期国内侦查机关破获以柬埔寨为据点的诈骗组织案件,再次凸显了虚拟资产的匿名性和快捷性极易被犯罪活动滥用的特点。
跨境犯罪资金转移路径曝光
据蔚山警察厅透露,近期破获的"浪漫诈骗"组织(以恋爱为诱饵的金融诈骗)采用将犯罪所得转换为虚拟资产后跨境转移的手法。受害者向国内组织成员转账的资金,通过银行账户转入虚拟资产交易所后兑换为加密货币,扣除手续费后转移至柬埔寨。该组织单月洗钱规模就高达约180亿韩元。
类似案例早有先例。今年7月大邱警察厅曾破获涉案金额约44亿韩元的电信诈骗团伙,该团伙同样通过将资金转换为虚拟资产后转移至海外交易所的方式逃避监管。这种现象已非韩国独有,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
监管漏洞催生犯罪温床
国际区块链分析公司Elliptic发布报告警告,部分客户身份验证(KYC)程序宽松的交易所和虚拟资产ATM机正在成为洗钱温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如USDT)被频繁使用的情况。国际清算银行(BIS)分析显示,自2022年起通过稳定币实施的犯罪活动已超越比特币等其他资产,截至去年占比达相关犯罪的63%。
监管体系面临现实挑战
与虚拟资产资金流动规模相比,当局监管体系仍显不足。根据国会企划财政委员会朴秀荣议员从国内主要交易所获取的资料,今年1至9月流向海外的虚拟资产总额达124.3万亿韩元。同期境内流入资产规模为123.5万亿韩元,虽规模相当,但其中部分资金不排除存在避税或犯罪所得的可能。若通过非官方兑换渠道操作,追踪难度更大——现金存款经高额手续费兑换为虚拟资产后转入私人钱包,基本可脱离监管网络。
创新与监管的平衡之道
这种趋势与包括韩元稳定币在内的数字资产应用讨论相互交织,带来更大的社会课题。专家普遍认为,亟需建立既不抑制创新产业发展,又能防范犯罪滥用的精密监管体系。未来国内外当局有必要通过实名认证政策、非法资金追踪系统、交易所监管标准强化等措施,构建更系统的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