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巨头的金融科技困境
曾几何时,大型零售企业坚信可以通过自建金融科技部门来主导支付系统创新。这些拥有雄厚资本和全球网络的企业认为,无需外部技术合作伙伴就能在技术竞赛中保持领先。但如今,规模优势的逻辑已然失效。
庞大身躯成为创新桎梏
巨大的体量反而成为绊脚石。内部创新方案需要经过复杂的法律审查和监管审批,而股东们对短期收益的优先追求使得实验性尝试被束之高阁。与此同时,初创企业正大胆测试白标支付解决方案、区域性定制贷款和基于区块链的支付技术,每天处理着数十亿美元的稳定币结算。
就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2024年以反垄断为由阻止了价值246亿美元(约34.2万亿韩元)的零售业并购案那样,大型企业的每个动作都会引发与监管机构的拉锯战和成本飙升。最终,庞大的资本实力非但未能成为创新武器,反而变成了发展枷锁。
金融科技企业的敏捷优势
相比之下,金融科技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敏捷性。他们将技术视为业务核心而非辅助工具,围绕云原生架构、API和微服务等前沿技术设计服务体系。得益于相对较低的监管门槛和简洁的决策结构,从产品发布到测试修正的周期大大缩短。这些企业正在定义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标准。
零售巨头的战略转型
沃尔玛和希音(Shein)的案例极具代表性。沃尔玛宣布将在2025年更换其"先买后付"(BNPL)服务合作伙伴,原因很简单:新的金融科技伙伴比传统企业更灵活敏捷,能更快响应消费者需求。希音则与墨西哥金融科技企业Stori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这个决定源于他们认识到:借助本地技术专长比自建系统更安全高效。
这些动向表明,大企业已从过去"防范金融科技"的阶段,转向与之共同设计核心产品的新时代。
区块链支付:未来主战场
BNPL和信用卡只是起点,真正的竞争焦点在于区块链支付基础设施。典型应用包括通证化支付、链上结算系统、数字积分与忠诚度计划等。尽管全球合规要求和链上解决方案建设成本构成巨大壁垒,金融科技企业已在实现这个未来。
典型案例是Circle公司发行的USDC稳定币。USDC已整合至多个支付网络,推动稳定币成为传统支付工具。同时多家新兴企业推出稳定币支付API,帮助企业快速接入加密货币支付而无需自建系统。
十字路口的选择
当前零售企业面临明确选择:坚持自主创新将再次陷入监管陷阱和内部流程泥潭,最终被更敏捷的金融科技企业甩在身后;选择合作则能优势互补——金融科技贡献技术,零售企业提供渠道,共同打造触达千万用户的创新产品。
这是一个"大而不新"的企业遭遇瓶颈的时代。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现实,企业的未来将取决于他们选择拥抱还是回避这场变革。

资金费率
资金费率热力图
多空比
大户多空比
币安/欧易/火币大户多空比
Bitfinex杠杆多空比
账号安全
资讯收藏
自选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