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潜在风险
尽管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将贷款、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有形资产转化为代币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数据显示,RWA代币化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8500万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250亿美元,增幅达240倍。不少专家预测,到2030年该领域规模可能突破16万亿美元。
金融稳定的隐忧
9月3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结构化产品、指数和合成资产等RWA平方产品可能削弱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可靠性。报告特别强调预言机机制、抵押规则和薄弱的合规框架可能导致"链上次贷危机"。
报告分析称:"这些资产虽然以可全天候交易的代币形式出售,但由于底层资产缺乏流动性,实际上制造了危险的流动性悖论。代币化并不能改变写字楼、私人贷款或金条的基本属性——这些资产本质上仍受合同、登记制度和法律程序的约束,具有流动缓慢的特点。代币化只是为它们披上了高流动性外壳,使其能够被即时交易、杠杆化和清算。其结果是,缓慢演变的信用风险和估值风险被转化为高频波动风险,相关传染效应可能以分钟而非月为单位扩散。"
加密货币市场的2008时刻?
报告以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为例进行类比。当时银行将高风险住房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这些投资品因获得AAA评级和大额资本交易而显得安全,但支撑它们的抵押贷款实则缺乏流动性。
报告设想了一个假设场景:某私人信贷协议将50亿美元中小企业贷款代币化,提供8-12%的收益率,并在DeFi平台上作为抵押品。当实体经济恶化导致违约率上升时,贷款组合的实际价值下跌,但按月更新的预言机报价存在滞后,使得链上代币价格保持稳定。此时市场关于违约的传言会引发抛售,导致市价跌破官方估值,打破锚定关系。这将触发DeFi协议的自动清算机制,机器人程序会偿还贷款、扣押并抛售抵押品,形成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最终将渐进式信用问题演变成全面的链上崩盘。
这种将非流动性资产与高流动性市场捆绑的做法,显著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反身性。报告总结道:"使市场更快、更透明的工具,同时也使其更容易受到突发冲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