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币创作者与交易者在枪击事件后获利超200万美元
周三右翼网红查理·柯克遇刺后,迷因币创作者与交易者从中获利超200万美元。这一事件在加密社区引发强烈分歧:部分人谴责这种"发死人财"的行为令人作呕,另一些人则对早已司空见惯的道德灰色交易不置可否。
四款新币种应运而生
在这位保守派活动家遭遇枪击后,四款相关迷因币在Solana链上迅速诞生,总市值最高触及3600万美元。数据显示,发行者在24小时内通过创作者版税获利超56.3万美元,而各币种前五大交易者累计实现收益逾160万美元。
舆论风暴与平台责任之争
随着交易量激增,社交媒体上掀起人肉搜索获利者的浪潮。部分声音要求发行平台增设暴力事件相关币种的过滤机制,但现行政策并未禁止此类行为。平台方对置评请求未予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去中心化交易所单日交易量飙升至5.33亿美元,创三个月新高。不过平台新发币数量与营收未见显著波动。
道德边界的两极辩论
平台主播Jytol公开谴责:"从他人死亡中获利,特别是如此严重的事件,令人作呕。"他明确表示拒绝交易涉及死亡、种族主义或霸凌题材的代币。
化名交易员0xWinged则持不同观点,认为这种批评是"道德表演"。他坦言虽对事件感到悲痛,但不会错过交易机会:"如果我不参与,别人也会赚钱。迷因币的本质就是追逐热点。"
灰色地带的常态化
慈善机构创始人Loopify将此类行为类比"战争股票投资",认为已突破道德底线。另一位交易员WombatAF更直言:"靠这种币赚钱的人正是加密行业的毒瘤。"
历史数据显示,加密市场利用悲剧事件牟利已成常态:去年拜登"被死亡"谣言催生代币暴涨,今年初还出现过宣扬极端主义的代币。近期北卡罗来纳州凶杀案受害者的相关代币市值更达3380万美元,发行者疑似将部分收益捐赠受害者家属。
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
Remilia Corporation高管认为,这反映了加密市场的"群体意识"特征——道德界限会随参与者容忍度动态变化。每个代币都有特定背景,当事件持续发酵时,都可能引发类似争议。
在无需许可的市场生态中,任何人均可免费创建代币,持有者亦可自由交易。正如观察者所言:"参与固然庸俗,但幻想改变这种现象同样天真。"基于暴力事件的代币炒作,或许正是去中心化金融不可避免的原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