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加密货币领域动态中,印度荣登Chainalysis《2025年全球加密货币应用指数》榜首,亚太地区则巩固了其作为全球加密货币草根活动主要枢纽的地位。
亚太地区保持领先优势
这份年度指数预览揭示了2024至2025年间全球加密货币格局的变化。亚太地区以69%的同比交易量增长率(从1.4万亿美元增至2.36万亿美元)成为增速最快的区域。拉丁美洲以63%的增幅紧随其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实现了52%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Chainalysis在2025年调整了评估方法,取消了零售DeFi作为独立类别的设定,因其发现该指标存在扭曲结果的特殊行为。同时新增了针对百万美元级以上交易的机构活动追踪,以反映日益增长的专业参与度。
印度在评估体系的四个子指标中均拔得头筹,该体系综合考量了中心化服务、零售活动、DeFi协议及机构资金流的加密货币使用情况。美国总体排名第二,巴基斯坦位列第三,越南和巴西则分列第四、五位。该指数通过分析151个国家的网络流量模式来估算不同加密货币服务的交易量,并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与购买力进行零至一的加权评分。
东欧领跑人均应用排行榜
经人口调整的指标显示,乌克兰在人均加密货币活动量方面位居第一,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紧随其后,约旦和香港则跻身该榜单前五。东欧国家展现出与人口规模不成比例的高加密货币参与度,这主要源于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系统的不信任以及技术普及等因素。在面临通胀或银行限制的国家,加密货币已成为财富保值和跨境交易的重要替代方案。
越南在绝对总量排名第四的情况下,人均指标位列第六,凸显了不同评估方法所揭示的全球市场差异化应用模式。
稳定币呈现区域化加速增长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期间,USDT和USDC继续主导稳定币交易量。USDT月均处理量超1万亿美元,并在2025年1月达到1.14万亿美元峰值;USDC月交易量则在1.24万亿至3.29万亿美元区间波动。
小型稳定币呈现爆发式增长:EURC实现月均89%的增幅,月交易量从4700万美元飙升至75亿美元;同期PYUSD也从7.83亿增长至39.5亿美元。传统金融机构相继推出稳定币整合产品,包括Stripe、万事达和Visa通过传统支付通道开发的稳定币消费机制,而MetaMask、Kraken等平台也新增了卡片关联的稳定币支付选项。
比特币仍是主要法币入口
法币入金分析显示,比特币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间以4.6万亿美元的流入量保持主导地位,远超Layer1代币3.8万亿美元的两倍规模。稳定币以1.3万亿美元位列第三,山寨币则产生5400亿美元交易量。其他类别(含DeFi和模因币)各自的法币流入均不足3000亿美元。美国以4.2万亿美元总量保持最大法币入口地位,韩国(1万亿美元)和欧盟(5000亿美元)分列其后。
全球应用跨越收入阶层
按世界银行收入层级进行的季度分析显示,高收入、中高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群体呈现同步增长,表明加密货币应用具有广泛基础而非特定经济区间的集中化。低收入国家则表现出更大波动性,其阶段性增长常伴随回调,政策变化、网络条件限制及冲突干扰等因素影响着这些市场的应用模式。
北美地区在监管进展(包括比特币现货ETF获批和机构框架明确化)推动下实现49%增长,跃居亚太之后第二大区域。区域发展态势表明,加密货币正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