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联邦院内政事务委员会发布第254号《网络犯罪:影响、防护与预防》报告
印度联邦院内政事务常务委员会于2025年8月提交了第254号《网络犯罪:影响、防护与预防》专题报告。这份报告着重强调了加密货币在各类网络犯罪中的关键作用,全文中"加密货币"一词反复出现,且均与负面案例相关联。
数据来源与核心发现
该报告整合了印度内政部、中央调查局、先进计算发展中心、印度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及印度储备银行提供的资料。数据显示,数字货币正被广泛应用于欺诈交易、人口贩卖、勒索软件、洗钱以及暗网非法贸易等领域。
隐匿挖矿:设备中的隐形威胁
报告揭示了一种名为"加密劫持"的新型攻击手段——黑客通过入侵普通电子设备进行加密货币挖矿。与传统挖矿不同,这种攻击专门针对日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往往能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持续运行。委员会将此类威胁与网络钓鱼、勒索软件、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并列,强调其危害性已不容忽视。
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与人口贩卖网络
内政部提供的证据显示,犯罪集团正利用加密货币支付渠道,诱骗印度公民前往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地的诈骗中心。中央调查局指出,这些犯罪窝点强迫受害者参与虚假贷款申请、诈骗呼叫中心及勒索勒索等非法活动。加密货币的匿名特性使得资金流向难以追踪,极大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庞氏骗局与呼叫中心诈骗
先进计算发展中心向委员会证实,伪装成加密货币投资平台的虚假应用程序不仅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更导致商业机密、医疗数据和政府信息大规模泄露。报告特别指出,非法呼叫中心已成为这类诈骗的核心枢纽,诈骗分子通过编造虚假投资项目卷走资金后便销声匿迹。此类犯罪不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涉案青年员工还将面临法律追责与声誉损害。
暗网交易新趋势
调查机构发现,暗网市场中的毒品交易、伪造证件、非法武器乃至儿童剥削内容等违禁品买卖,已普遍采用加密货币结算。委员会警告称,这种滥用行为正在模糊金融犯罪与国家安全威胁的界限。
跨境洗钱新渠道
报告详细记录了犯罪集团通过加密货币钱包实施跨境洗钱的案例。中央调查局指出,诈骗资金往往经过多重渠道转移:包括点对点加密货币交易、黄金购买、离岸取现以及国际金融科技平台。由于印度与多数国家缺乏司法数据共享协议,执法部门往往难以冻结或追踪这些资金。
勒索软件与加密货币关联
电子信息技术部和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证实,近年针对医院、学校及企业的勒索软件攻击中,加密货币已成为主要支付方式。部分赎金流向与境外组织存在关联,引发关于"网络战工具"的担忧。
犯罪即服务产业链
报告特别关注东南亚地区兴起的"犯罪即服务"模式,犯罪网络公开出售网络钓鱼工具包、勒索软件、深度伪造技术甚至"洗钱服务"。这种新型犯罪生态依赖加密货币实现匿名交易,使网络犯罪呈现出全球化特征。
执法行动与对策建议
委员会高度评价中央调查局"脉轮行动"在打击诈骗呼叫中心、投资欺诈及加密货币洗钱网络方面的成效,同时呼吁加强司法取证能力建设。建议设立覆盖恶意软件、网络及内存取证的先进实验室,特别强调加密货币取证技术的专项研发。报告还借鉴了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制定的加密货币调查指南,建议印度建立相应框架体系。
结论与警示
全报告所有涉及加密货币的案例均与犯罪活动直接相关。委员会通过强化取证技术、严密监控体系及国际协作三方面建议,明确将加密货币滥用定性为国家安全问题。报告最后强调,若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加密货币驱动的犯罪活动恐将加剧印度的网络安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