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Web3生态深陷监管困局 错失万亿美元机遇
在亚洲邻国纷纷建立明确稳定币框架、美国通过里程碑立法引导金融机构之际,印度庞大的Web3生态系统却因官僚主义的内耗陷入瘫痪。行业领袖警告,这种僵局正让该国付出数万亿卢比的代价。
监管真空下的"加密冷战"
Polygon Labs全球支付与实物资产负责人Aishwary Gupta直言,当被问及印度银行是否准备好支持稳定币基础设施时,他的回答是:"一家都没有。"他估计,若将稳定币纳入国际支付体系,印度每年可节省680亿美元(5.7万亿卢比),但监管不作为已使这个拥有全球最大Web3开发者及用户群之一的国家沦为旁观者。
Gupta将当前局面描述为新兴的"加密冷战"。他透露,在与印度各级政府机构的直接接触中,目睹了根本性的"权责危机"——财政部、电子信息技术部、高级计算发展中心、中央直接税委员会和金融情报单位等多个部门都在推诿责任。"各部门都在等待他人牵头,却无人愿率先承认这项工作的价值。"
亚洲竞争对手的迅猛发展
当印度仍在寻找监管对接人时,迪拜通过VARA、香港通过金管局、新加坡通过金管局、泰国通过政府区块链部门已建立清晰监管路径。日本批准JPYC发行首个日元稳定币,韩国朝野政党提交竞争性稳定币法案,香港上月生效的稳定币条例更使其成为全球首批监管法币稳定币的市场。
"80-85%的印度顶尖加密人才已流向海外,"Gupta坦言,"我们正在帮助印度初创企业外迁而非本土扩张,只为让人才获得成功。"尽管印度通过加密税收征缴约4374万卢比,但始终缺乏保护用户和促进创新的有效框架。
金融机构的困局与机遇
银行高管们向Gupta透露,由于印度储备银行(RBI)立场不明,机构普遍持观望态度。"他们最大的挑战不是不愿行动,而是不清楚RBI的立场。"Gate.io印度法律合规负责人Suraj Sharma则辩护称,监管审慎源于对货币主权、资本外逃和系统性风险的合理担忧。
Ripple《2025新价值报告》显示,86%金融机构对采用稳定币持开放态度,三分之一已开始使用。Gupta指出,现有跨境支付中银行每10万美元可获2000-3000美元收益,这种利益结构导致机构对降本技术存在抵触。"只需一家银行率先示范,就能引发行业级连锁反应。"
破局之路与本土化方案
TCX联合创始人Upmanyu Misra将稳定币竞争视为"地缘政治博弈",强调印度若想参与未来十年数字金融,必须立即行动。Gupta透露已有三家技术成熟的团队待命,包括一家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和两家资金充足的小型企业。
考虑到印度资本管制的特殊性,Gupta建议借鉴巴西PIX系统经验开放支付接口,或推出符合ERC标准的CBDC衍生代币。"CBDC将成为印度的关键因素,"他表示,"我始终抱有希望...许多团队正等待监管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