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为何纷纷布局Layer-1区块链?
包括Tether、Stripe以及近期入局的Circle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推出了自有Layer-1(L1)区块链。这波浪潮引发行业思考:为何这些企业不选择Layer-2(L2)解决方案?L2区块链是否已失去价值?
行业巨头的战略转向
近期,USDC发行商Circle意外宣布推出开源区块链Arc。此前Tether等公司也已推出类似项目。这些动向促使分析师重新审视传统金融机构进军加密领域的基建策略。
分析师Adam Cochran对Circle的Arc链提出质疑:"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L1链,将其称为联盟链更为准确。它采用预先批准的私有验证节点,甚至能通过争议协议撤销交易。当使用USDC作为基础代币时,他们无法打造真正的L1链——因为缺乏激励验证者保持忠诚的经济机制,所以只能做成私有联盟链。"
L2方案的价值争议
尽管L2网络具备优势且继承以太坊L1的安全性,仍有企业选择自建L1。分析师materkel认为稳定币开发商自建区块链"毫无意义",指出当前稳定币的最佳互操作性只能通过以太坊L2实现。
对此,Dragonfly管理合伙人Haseeb Qureshi持不同观点:"如果企业能在自建L1上实现资产分发,这未尝不是好事。这能让更多人接触链上生态,整个行业(包括我们)都能从中积累经验。"
底层逻辑的范式转变
业内人士指出,当主要资产是稳定币或现实世界资产(RWA)时,Rollup模型特有的安全优势就会贬值——因为这些资产本身具有中心化属性。换言之,当底层资产已受中心化控制时,L2的去中心化优势便失去决定性意义,这逐渐消解了"L2理论"的根基。
部分分析师认为以太坊L2已陷入战略僵局,甚至有观点从技术层面断言"L2已死"。分析师Marty Party指出:"L2在工程界已名存实亡,传统金融玩家正利用其作为流动性收割工具和监管套利手段。"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Circle等机构的动向揭示出新趋势:与其依赖以太坊及L2网络,大型企业正试图通过掌控基础设施来获得技术、商业策略和监管合规方面的主导权。这或许标志着行业重心正从追求"极致去中心化"向"效率与控制"进行战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