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比特币从被动稀缺转向生产性稀缺的范式转变
作者:TeraHash资本形成与增长部门负责人 阿曼多·阿吉拉尔
数字黄金的蜕变
多年来,比特币被视为纯粹的惰性资产——一个去中心化的保险库,尽管其发行机制固定,但在经济层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然而当前已有价值超过70亿美元的比特币(BTC)通过主流协议在链上产生原生收益,这一传统认知正在被打破。
黄金约23万亿美元市值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特币持有者在保持资产托管权的同时,已能实现链上收益。随着新协议层不断释放回报潜力,比特币正在跨越结构性门槛:从单纯的被动稀缺转向生产性稀缺。
稀缺性重要,但生产力才是王道
比特币的经济基因从未改变:总量恒定为2100万枚,发行机制透明,且不受任何中心化机构操控。稀缺性、可审计性和抗操纵性始终是比特币的独特标签,但2025年这些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发行速率锁定的前提下,即便新协议层使BTC能够产生链上回报,比特币的真正价值更在于其未来可能实现的潜能。新一代工具让持有者无需放弃托管权、依赖中心化平台或修改底层协议,即可获得实际收益。这既保留了比特币的核心机制,又彻底改变了资本与资产的互动方式。
现实世界的影响
实践中的变化已然显现:比特币是唯一被官方纳入主权储备的加密资产。萨尔瓦多持续将BTC配置为国家财政储备,2025年美国行政命令更将其列为关键基础设施战略储备资产。与此同时,现货ETF持有的比特币数量已突破126万枚,占流通总量6%以上。
矿业领域同样发生着深刻变革。上市矿企不再急于抛售,反而有越来越多机构将BTC投入质押和合成收益策略以提升长期回报。这些迹象表明,比特币的原始价值主张在设计上虽变化微妙,但实际效果却影响深远。
控制权与收益兼得
近期技术突破使比特币持有者既能保持资产控制权,又能获得收益。某些平台允许长期持有者直接质押原生BTC获取收益,无需跨链转移或封装资产;另一些方案则支持在DeFi应用中利用比特币参与交换和借贷并赚取费用。关键在于,这些系统均无需向第三方交出私钥,也规避了传统不透明收益模式的风险。
当前发展已超越试验阶段。与矿企策略相契合的新型理财方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寻求提升资金效率却不愿离开比特币生态的企业。由此,一条根植于透明度原则的原生比特币收益率曲线正在成形。
建立比特币收益基准
当自主托管的比特币收益成为现实,新的挑战随之浮现:如何量化评估?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投资者对BTC的定位存在分歧——对冲资本还是生息资产。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策略却缺乏可比参照,导致决策犹如盲人摸象。
比特币亟需建立收益基准体系。这种基准并非债券市场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而应具备以下特征:可重复实现、自主托管、链上原生、按期限分类(7天/30天/90天)并扣除费用的标准化收益指标。唯有如此,才能使比特币收益从经验猜想转变为可参照的决策依据。
超越黄金的范式
黄金与比特币的根本差异正在于此:前者永远不会主动支付回报,而生产性的比特币可以。当主流资金仍将BTC视为零回报的保险库藏品时,真正的资本管理者与被动持有者的分野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