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产认知变革下区块链基本法立法进程加速
随着对数字资产认知的转变,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推进的区块链基本法制定讨论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分析指出,唯有为区块链这一基础技术建立法律框架,数字资产才能在法律层面获得完整的发展动力。
立法框架与技术定位
韩国互联网振兴院(KISA)研究员李元哲在"2025区块链促进周×Web 3.0大会"的DID技术及标准化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与科技部共同推进的区块链基本法立法方向。该法案由科技部联合KISA、法律专家及团体共同研讨立法必要性及实施细则,计划在深化研究基础上于明年提交国会审议。
李研究员强调,该法案通过明确技术本身的法律地位,将为行业提供制度性发展方向。他特别指出:"国内对区块链的认知长期聚焦于'数字资产'领域,导致'非资产类应用'也蒙受负面印象。由于缺乏法律依据,DID等服务的落地面临诸多障碍。"
稳定币热潮推动立法进程
随着稳定币关注度攀升,相关立法讨论获得新动能。李研究员阐释:"数字资产本质是'区块链记录的信息'。要确保稳定币的法律完整性,必须确认区块链记录的合法性。同时,'智能合约'需具备基础法律地位,其交易与契约效力才能获得明确认可。"
法案核心在于确立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的法律地位,并将制定技术中立原则——如同电子签名法与电子文档法,不能仅因采用区块链技术而否认其法律效力。此外,政府中长期产业促进计划、监管改良方案及用户保护机制也将构成法案支柱。
关键争议与实施路径
针对区块链记录的法律效力问题,KISA提出需建立原真性、完整性、作者及生成时间等验证标准,并明确判定主体与程序。关于智能合约效力,正参照《民法》契约规定展开讨论,重点研究如何将电子文档法的"可读性、长期保存性、可再现性"要求适配智能合约特性。
李研究员透露:"法案将采用'非歧视原则'保障技术多样性,计划通过安全认证体系建立信任机制,而非直接指定可信区块链。"另将引入"监管特例制度"与"临时监管制度",允许企业在监管空白期申请特例进行实证,进而形成新监管标准。这种行业普惠模式有望成为整体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分散式身份(DID)服务,法案拟规定:非资产类DID服务可自由开展,仅当涉及资产属性时适用数字资产法。考虑到国内身份验证体系基于CI/AI联动机制,法案要求DID运营商需获得官方认证或建立特别关联条款。
李研究员总结道:"区块链产业仍属新兴领域,需通过实践检验监管实效性。期待法案颁布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通过自主评估式安全认证体系,为区块链服务构建可信发展环境。"

资金费率
资金费率热力图
多空比
大户多空比
币安/欧易/火币大户多空比
Bitfinex杠杆多空比
账号安全
资讯收藏
自选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