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银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为何全球金融体系仍运行在1970年代技术上?
软件工程师Vincent Van Code剖析了现代银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指出全球大多数金融机构仍依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体系。他强调,1977年启用的SWIFT报文系统至今占据主导地位,这并非单纯的市场偏好,而是金融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真实写照。
技术僵局:核心系统难以撼动
Vincent披露,多数大型银行仍在使用IBM z/OS主机系统和基于COBOL语言的古董级架构,这些系统至今仍是日常业务的核心支柱。以FIS、Fiserv和Jack Henry为首的供应商控制着美国70%以上的核心银行系统,尽管这些平台每日能处理数十亿美元交易,却存在架构僵化、维护成本高昂、数据孤岛固化等致命缺陷。
替换此类系统被视为极高风险行为,核心系统改造通常需要5-7年周期,耗资往往超过数亿美元。
SWIFT的跨境支付护城河
在这种背景下,SWIFT能维持跨境支付标准地位,正是基于其在银行业已被普遍采用。Van Code指出,虽然银行向客户展示着光鲜的数字应用,其后端系统仍运行在过时代码之上。机构普遍选择在遗留框架上叠加API、中间件和数字接口,而非更换核心系统,这使得SWIFT始终是最稳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即便是承诺更快速透明的SWIFT GPI升级,在Van Code看来也只是对近五十年历史基座的临时修补,其全球通用性和根深蒂固的行业地位才是持续主导的关键。
Ripple的替代范式与现实困境
Van Code将SWIFT传统模式与Ripple的创新方案进行对比:Ripple通过按需流动性(ODL)产品实现即时结算、透明化运作,并能释放数万亿被锁定的流动性。区块链技术提供的透明度降低了对账成本,实现交易实时溯源,加之Ripple已在多国建立合规布局,使其成为支付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但采用过程面临多重阻碍:需对接数千个过时银行核心系统、应对不一致的监管环境、克服高度风险规避行业的怀疑态度。尽管XRP流动性持续增长,市场对该资产的认知仍是广泛采用的障碍。
金融革新的未来路径
Van Code认为,SWIFT的普遍性仍是其最大优势,网络效应形成的护城河难以快速突破。Ripple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扮演"桥梁技术"角色,在补充SWIFT功能的同时逐步证明自身可靠性。他总结道,Ripple的技术已准备好支撑全球金融体系,但核心问题在于银行业是否愿意放弃沿用半个世纪的系统。在现行体制下,银行业对核心技术改造的抗拒,仍是新型支付基础设施落地的主要障碍。